6月13日。苏州。世博会“城市更新与文化传承”论坛进入第二天。在“文化生态”分论坛上,著名学者、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葛剑雄的观点,引起不同国家多位知名专家和学者的应和:城市的主人是生活在这里的居民,“主人”需要提高对城市文化价值的认同和文化传承的自觉性。
人们习惯于“后来居上”、“赶超先进”的思维方式,葛剑雄告诉你,在物质层面,存在这样的发展和积累方式。但是,精神不是这样发展的。人类在某个时段达到的精神高度,也许此后无法超越。因此,在精神文化层面,未必是后人赶超前人。对于前人的城市智慧,今人需要对其进行保护,给旧的留下发展空间。
但葛剑雄绝不是呆板的“守旧”派。他说,守旧的同时要创新。“即使居民完全住在旧房子里,他也只能做现代人,做不了古代人。因此,城市的创新,住在这个城市里的人是它的主人,不是外人,不是官员和学者”。政府承担什么?政府承担自己对国家、城市、市民应尽的义务,应当由自己的居民决定城市的发展方式和模式,包括为了自己的幸福要采取的城市更新手段。他说,“为了让城市停留在原汁原味的阶段,让那里的居民拒绝现代文明,这是不人道的。要尊重城市主人,要从他们的利益着想来制定政策。比如有的专家说,你住的地方真好,拆掉真可惜。那就问问他,请问,你想住在里面吗?方便舒适有幸福感吗?专家、学者、观光者,不要把城市变成你们的活的博物馆。城市,首先是为了它的市民的生活。”
因此,葛剑雄提出城市更新需要区别对待。对于文物,要最大限度保护,不容许打着更新或者其他幌子去改变。如果不是文物,要采取不同的措施,有的外观不改,内部可以改变。在周围,建设一点总体风格相符的“假古董”没什么不可以。也可以进行其他创新,当然,创新有风险。“当初的埃菲尔铁塔,很多人反对建造,理由是破坏巴黎风格,但现在被认为是巴黎地标。宝塔也是从尼泊尔、印度等地舶来的,现在已经成为苏州等很多城市的地标。”
有人提出,“在现阶段的中国,行政权力还比较强势,老百姓在决策参与和文化自觉等方面尚不完全成熟,就让市长和专家说了算吗?谁帮助老百姓成熟?”
葛剑雄回应:现在确实政府权力比较大,时常“越位”替百姓“作主”。但百姓也在成长。他举了徽州的例子,过去徽州老百姓不知道当地古砖的价值,很多旧房子被拆掉拿去卖砖。但是,现在徽州人的文化自觉被培养了起来,会自觉抵制这种行为,保护家园。“关键在于,要拓宽更多民主的民意渠道,让百姓参与决策,为自己作主”。
同济大学副校长伍江曾经当过6年的上海市规划局副局长,他说:“在我当副局长的6年中,收到过无数的市民来信,什么问题都有,但是从来没有一封来信,要求我们拆掉什么旧建筑”——伍江认为,我们的市民绝对是有“文化自觉”的,他们对自己居住的城市和文化是珍惜的。他举了一个例子,上海外滩改造中的一个项目,决策过程中莫衷一是,市政府叫规划局征集意见。改造方案公示过程中收到无数市民建议,最终,依据这些意见形成方案。“政府只要足够开放,就能在决策中和百姓走到一起。就能够真正意识到,这不是官员的城市,这是百姓的城市”。
来自智利康塞普西翁省比奥—比奥大学的专职研究员贡萨洛·塞尔达·布林特鲁普则告诉大家,在智利,为了让民众拥有城市文化的自觉意识,他们对孩子们进行教育,让他们从小就认识到城市的价值。“政府的条条款款不能改变城市的什么,重要的是这些条款要和居民每个人发生关系”。欧洲历史古城和区域协会秘书长布莱恩·史密斯先生关注民众参与的法律保障:城市生态是互相关联的系统,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同领域的法与法之间,民众的义务与权利,要统一,不能脱节。
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张泉灵也贡献了两个案例。四川地震灾区的一个古镇要重建,要按照原来千年古镇的模样建,还是造一个新镇?从当地政府到老百姓都拿不定主意。援建方于是请村委会组织各家各户派出一个“说了算”的人,一起到另外一个千年古镇考察。考察后,大家终于统一了想法:我们要原来那个千年古镇的模样。援建方案就此敲定。文化传承,没有在仓促中断裂。
张泉灵的妈妈老家是浙江乌镇巴姓人家,镇上有个“巴家花园”现在拦起来收费了。张泉灵的舅舅想进去看看,花园管理者一定要收费,舅舅气得不行,说:你们看管着的祠堂族谱上有我名字的!对方说,那也不行,就是乌镇本地姓巴的进来,也要收费!
张泉灵感慨道:百姓对当地的文化自豪感和情感就这样被短视的门票剥夺,更何谈做城市的主人呢?
来源:新华日报 编辑:段若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