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了它,救援队伍在汶川地震、玉树地震中的反应速度或许会更快;如果有了它,非典疫情、甲流疫情或将在初始阶段就将被遏制。
在世博会太空家园馆里,展示了一套“天地一体化应急救援系统”,它描绘出了未来世界的应急救援体系。该系统由中国航天科技、中国航天科工、中国电子科技等三大集团公司共同筹建。
无人机可发现疫情
太空家园馆的展示平台上,模拟出蓝色海洋和天空、山脉,观众就是中控室的指挥者。在“天地一体化应急报警系统”的巨型显示屏前,可以看到,当未来系统构建完成时,一旦发生疫情、灾情等紧急情况,只需通过无人机监测———卫星报告———中控室收集信息———派出抢救队伍的快速流程,救援队伍便能在最短时间作出反应。
工作人员说,中控室就像大脑一样,时时接收无人机或中继卫星发送来的地震或疫情信息,无人机发现情况后,将信息传送给卫星,卫星再将信息传给中控室,中控室进行救援部署,这在一定意义上可提高救援效率。
电离层可预报地震
在“天地一体化应急救援系统”的旁边,一套公共安全系统中,展现了通过在太空中对地球电离层的监测,预报地震、火山、海啸等灾害的技术。
记者了解到,在2009年第四期《科学通报》上,中国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副研究员余涛和同事发表论文指出,2008年5月9日,汶川大地震所在地附近出现了大范围的电离层参数异常增加。
一般距离地球表面60公里到900公里之间的区域,都可称为电离层。太阳耀斑、地磁暴等可能扰动电离层,而包括台风、地震和核爆炸等来自地球的影响,也可能带来电离层的扰动。
媒体报道称,去年3月,我国首个根据大气电离层变化来监测地震的探测试验站,聊城地震水化试验站建成。由于根据大气电离层变化监测地震是地震监测的新手段,因而地震电离层前兆观测,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
汶川地震前电离层的扰动,是否与汶川地震直接有关,目前仍需研究。但是有报道显示,以往的研究结果中,对于5级以上的地震,在地震附近地区一般会出现电离层扰动,概率约为74%。
■ 场景
有了“天地一体化应急救援系统”,未来的救援会是什么样子?在上海世博会的“太空家园馆”,给参观者描绘出了未来的应急救援画面。
地震救援 卫星可实时监测地震发生
大地震!大地震!短短两年时间里,汶川、玉树两次重大地震在中国人心中留下了烙印。未来的地震救援是什么样子呢?
在未来城市中,无人机、无人艇在城市中巡视着。
这时候,远处的中控室中传来中继卫星监测、拍摄到的画面:城市发生地震,城市街道出现裂痕、房倒屋塌。
看到这些实时传送来的画面,中控室紧急派遣无人机进行侦察,无人机把侦察到的信息通过中继卫星传到中控室,中控室派遣救助车、搜救艇、动中通(一种先进的移动通信系统)、救护车、机器人等到城市地震现场进行施救。
而救助后的伤员,则会通过救护车和搜救艇送离现场。
疫情监测 无人机可侦察疫情扩散范围
非典、禽流感、甲流病毒……人类对疫情的救援体系,也将通过“天地一体化的应急救援系统”得到改善。
平静、安详的城市中,无人机、无人艇可以长时间地在空中巡游、监测。
如果城市中的一个行人受到病毒的感染,和他接触的人也随之感染,慢慢地受到感染的范围会不断扩大,整个城市将受到疫情的威胁。
这时候,无人机将最先侦察到这个信息,无人机将画面通过中继卫星传到地面中控室,中控室的画面上可以锁定被感染的人群,标注出疫情扩展的范围。
中控室可以根据这些信息作出紧急部署,派出救护车、防疫车等救援车辆,到达疫情感染的城市进行抢救、救助。
同时,卫生防疫车开始进行全面消毒。最后,整个城市又将恢复往日的宁静。
■ 难点
救灾无人机数据难实时传输
实现“天地一体化应急救援”,很多技术需改进
设想虽好,但是业内人士表示,就目前的技术而言,实现天地一体化应急救援,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即使是现在已经相对成熟的无人机技术,也需改进。
难点1 电池供电能力待提高
在汶川和玉树地震救援中,无人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比如,无人机可以到救援人员无法到达的区域拍摄现场图片、可以绘制出灾区地形全貌,为决策提供参考。
但是目前,无人机并不是在城市上空实时监测,而是在发生地震后,由救援人员带到地震现场,再控制其起飞完成监测任务。
北京天下图数据技术有限公司营销中心副总经理周劲松说,如果要实现实时地监控,无人机在数字传输和长时间飞行上,都会遇到难题。
他说,目前在地震救援中使用的无人机,体积都很小,每次电池续航只能飞行几小时。如果要实现无人机在城市上空的实时监测,首先就要解决电池持续时间的问题。
难点2 数据实时传输难
另一个难题是数据的传输。目前在救援中使用的无人机的图像,并不是实时传输,而是拍摄完成后,返回基地后再传输进电脑。
实时传输最主要的问题是传输速率和网络承载能力,为了需要,一般救援拍摄的图片分辨率都很高,一张图片十几兆,如果要在几秒内完成传输,对网络的要求太高,而且对电池的消耗也会很大。
来源:新京报 编辑: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