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明
韩寒
刘翔
或者,从根本上说,上海男人没有变,变的,只是那些观察他们的眼光
上海男人 这是一个多么意味深长的词语,它是一个名词,但更像立场鲜明的语气助词,它所能表达的复杂意味,远远超过山东男人、东北男人和广州男人同类短语 它的存在,构成的是当代中国对于上海的持久误读。
从龙应台1997年在《文汇报》专栏中一篇《啊,上海男人》而引发的旷日风波说起,国人对于“上海男人”的口诛笔伐已经持续10多年之久。如今,回头梳理来龙去脉,不禁发现,就在上海完成王者回归的涅槃同时,上海男人也在改变。
当首都机场外的宣传牌上出现刘翔和姚明,当韩寒的一举一动都成为80后的风向标,当周立波靠海派清口撑起上海人的场子,至少有一点不可否认,那就是中国向上、阳光的一面正由上海男人来代表和传达,他们,为国人乃至世界解读自己,提供了更为现代和具体的样本。
批判史
至今,许多上海人恐怕仍不会忘记,1997年,在摇摆的车厢里就着报纸上的蝇头小字读到这篇《啊,上海男人》时,心头所萌生的一片苍凉而又忍俊不禁的黑色幽默。
“上海男人竟然如此可爱:他可以买菜烧饭拖地而不觉得自己低下,他可以洗女人的衣服而不觉得自己卑贱,他可以轻声细语地和女人说话儿不觉得自己少了男子气概,他可以让女人逞强而不觉得自己懦弱,他可以欣赏妻子成功而不觉得自己就是失败。 啊,这才是真正海阔天空的男人啊!我们20世纪追求解放的新女性所梦寐以求的不就是这种从英雄的迷思中解放出来的既温柔又坦荡的男人吗?原来他们在上海。”
凭借外来者特有的敏锐和不客气,台湾女人龙应台,从此正式拉开“上海男人批判史”的序幕 后来,洪晃曾在林冬甫的沪语节目里,用夹生上海话明着赞许、实则嘲笑地说着上海表哥细腻得收纳Burberry的围巾、王志文同志的袜子永远注意颜色的细节搭配;就连《读城记》里,易中天偶尔也会对上海男人轧上一脚,而且是在时隔些许年后
而如果说十年前上海男人的“过错”缘于“1年收入赚了100元,87元全部交给国家了,剩下13元上海人再弄一年”(周立波《笑侃三十年》),那么,十年之后,当上海实现节余自用,除了做家务、怕老婆之外,上海男人毫无疑问更加宽阔、隐忍和灵活。
更国际
仿佛是为了扳回一局,世博会开幕前夕,上海社科院公布的“上海人形象实证研究”显示,怕老婆、做家务、勤快等上海男人长期受人嘲讽的特质,似乎更接近世界潮流,调查中,许多西方女人表示,在她们眼里,“上海男人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的丈夫”。由此说来,上海男人是国际货,他们的市场不在于国内,而在于西方。
一批涌现出的新上海男人中,韩寒最近上榜《时代》周刊百大影响人物名单,刘翔和姚明则因在体育上的出类拔萃而早为世人熟识,甚至立足沪语的周立波,也被西方媒体作为上海现象加以解读 其视野之宽,辐射之广,国际性成为新上海男人的标签之一。
事实上,上海男人之所以能走向世界,与上海一直以来所谓“崇洋媚外”的心理大有关系。上海人骨子里有着外向的眼光,不把内地文化里的出人头地当作荣耀,如果想玩,就玩成国际的。这种骨子里的媚外也一直为国人唾弃,但不得不承认,上海人对国际水平欲罢不能的追逐中,在乎的其实是一种更高的标准。
“更高更快”
上海男人多出文官,少见武将,但上海却接连走出难得的体育优秀人才,如姚明、刘翔、范志毅。
有上海人说,姚明是一个非常好的上海人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