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观众在北京馆内坐在“鸟巢”状的椅子上观看多媒体影片《北京的声音》。记者 贾同军摄
能“变脸”的“外墙”,贯穿历史的长廊,国宝级的藏品展示……具有独特魅力的2010年世博会北京馆在试运营期间便成为了人气最旺的展馆之一,日高峰流量达到2.1万人。记者昨日(27日)率先探营北京馆,揭开馆内的神秘面纱。
奥运珍品“炙手可热”
一步入中国馆主入口,北京馆的外观造型便映入眼帘。作为距离中国馆入口最近的省区市馆,北京馆以其独特的“变脸”技术每天都向参观者呈现着四款不同的外观造型。
而一走进北京馆入口处的长廊,霎时间,外立面的高科技现代感便被古朴的气息所取代。长廊左侧依次放着五台不同时期的电视机播放着北京城的历史变迁,从50年代的9寸电视机到现代的大屏幕液晶;而另一侧青灰色的院墙上则挂满了红底白字的胡同牌,柏树胡同、前赵家楼胡同、西总布胡同……从北京上千条胡同中挑选出来的一百多个胡同名形成了一道极富特色的“京味儿文化墙”。
穿过历史长廊,北京馆主展区终于呈现在观众眼前。试运营以来,奥运祥云火炬、中国印的玉玺真品等奥运元素展品最为吸引眼球。一位志愿者告诉记者,祥云火炬自从展出以来,试运营期间每天都会迎来上万游客握着它合影,一天下来,的确“炙手可热”。
满负荷运行被迫“压缩”展示流程
在试运营期间,北京馆成为了各省区市观众人流量最高的热门展馆之一。馆内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从一开门开始等待入场的游客就会达到二三百人之多,场馆准备的维持排队秩序的隔离带不够用,工作人员便会手拉手站成一排排,用身体延长围栏。
“北京馆600平方米的面积接待两万多名参观者,确实有些超负荷运行。”北京参博运行团队负责人徐玉伟说。据他介绍,北京馆最佳参观方式应该是分批放行,参观者从外观欣赏、展品参观、观看张艺谋导演的《北京的声音》影片直至步入未来展示区,四步“品味”北京馆。
徐玉伟表示,遗憾的是,由于客流量过大,北京馆方面不得不临时调整,撤掉部分展品让出参观通道,并且减少互动环节,从原来的15分钟参观时间压缩成9分钟左右,以保证有更多的观众得以进入展馆。“在客流量不太大的时候,我们还将恢复成原方案。”
60名技术人员日夜维护“倩影”
在北京馆光鲜登场的“幕后”,一支多达60人的庞大技术团队日以继夜地维护展馆运营。据负责人介绍,由于北京馆的展览展示运用了大量的高科技手段,因此比起其他场馆,对于技术维护的要求要高得多,以至于工作人员的证件都不够用。
“你看,160根机械臂支配着80块LED屏幕,一个小零件出了问题都会破坏整体效果。”负责人陈峰指点着变换中的北京馆外立面告诉记者,北京馆的整体展示是一场声、光、电的综合视觉享受,从馆外“变脸”技术到馆内的互动展示,无一不彰显出高新技术对于“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强大推动力。(记者 沈衍琪)
来源:北京日报 编辑:杨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