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旁听了本城一家五星级酒店的面试会,其中两个海归,一个留学美国,一个留学英国,英语听说读写都很流利,大学虽不是名校但也都算正规院校,只是专业都不太对口。最后,让人惊诧的是,这家外资酒店,居然一个海归也没要。“海归上岸后都有不同程度的水土不服反应,还真不如咱本国土产的大学生省心好用,所以,还是不冒这个险了……”这,居然还不是个案,记者询问了几家规模不一、行业不同的企业,居然都对海归不太感冒。
去国外镀了一层金回来,怎么反而不值钱了?大连理工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主任胡月讲了两个故事,大约能解答一部分谜底。
一个男海归,传统意义上质量过硬的“金归”,德国名校,热门专业,读到博士,学成归国,想做一番事业。引进他的单位下了血本,各种高薪,各种优待,还给分了套一百多平方米的房子。但,“金归”勉强励精图治了一年,撑不下去了。事业不是一个人做的,要有团队,要有伙伴,更重要的是,要有人脉。可,“金归”的导师、师兄弟和生活圈都在国外呢,他在国内约等于孤军奋战。“不适应”“没有归属感”,成了他跟胡月倾诉时的高频词。于是,频繁跳槽。于是,跟前东家因为“分家产”而产生各种纠纷。“没办法本土化,接不了地气儿,这样的海归,不是金归,而是老大难。”
一个女海归,是现在我们能看到的那种批量化生产的小海归,在亚洲某小国留学,年龄大了回来找工作找对象,但2000多块钱的工资她嫌少,跳了槽还是这么个价钱,于是索性不上班了,就在家宅着,对象也没人给介绍了,“没有班儿上找什么对象啊”,家人急得不行。这个姑娘是新海归一代的典型,成绩一般,家境不错,高中就出国做小留学生了,所有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都是在国外形成的,若是不幸还念了个“野鸡大学”,五六年后回来,基本是啥本事也没学到,只学了一身“高人一等”和“各种看不惯”的臭毛病。这样的海归,哪家单位敢要?
“不管是从哪个大洋漂上岸的海归,回来了就得努力融进和谐社会,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认识用人单位,正确认识国内的各种环境,把心态调整到位,把对薪酬、职位和未来发展的期待值都调整到最合理的档位,然后,弯下腰来,踏踏实实做事,才能成为人见人爱的‘好归’、‘金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