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病难、看病贵”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许多人的切身体会,而近五年,大连的市民渐渐发现,多家大医院改扩建,就医环境好了;有信息化平台做指引,看病流程顺了;在家门口医院就能享受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专家诊疗,医疗水平高了;“新农合”报销比例提高,农民看病花钱少了。
市民眼中的变化源于大连市医疗卫生工作理念的创新及付诸实践。大连市的决策者和管理者认为,一个地区的整体医疗卫生水平,也是城市软实力的一种体现。五年来,大连市医疗卫生工作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核心,以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为重点,围绕打造“惠民卫生、品质卫生”,不断加大投入、加快改革、科学发展,医疗布局结构进一步优化,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持续提高,为建设富庶美丽文明的现代化国际城市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管理者说
三项指标折射大连城市卫生水平的提升
王范茗(大连市卫生局党委书记、局长):
回眸大连卫生事业过去五年来的发展历程,我感受最多的是“实惠”两个字。这五年是市委、市政府对大连卫生领域投入力度最大、卫生事业发展最好最快、群众得实惠最多的五年。有这样三组数字为证:全市人均期望寿命由2007年的79.86岁提高至2011年的81.32岁,孕产妇死亡率由2007年的11.77/10万下降至2011年的6.2/10万,婴儿死亡率由2007年的4.92‰下降至2011年的3.71‰,这三项民生健康指标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其背后折射出的是一个城市卫生水平的提升。
优化资源配置满足群众就医需求
“以前我们村里人做胃肠镜检查都要去40公里外的庄河,甚至要起个大早赶到大连市内,化验和检查怎么也得去两三趟大连,光路费就得好几百。 ”在大连市友谊医院花园口经济区院区,前来就医的李老伯激动地说。友谊医院每周都派专家来给当地患者做胃肠镜检查,还在CT、彩超、X光、化验、门诊、ICU等多点开通了远程网络医疗服务平台,通过视频系统和图像传输系统,实现了140公里外的同城会诊。
和花园口地区附近的农民一样,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感到看病不再是一件难事了,一些疑难复杂的手术在农民患者家门口的医院就能做。
农民有大病要进城,甚至城里居民看病辗转数百公里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这是看病难的一个重要表现,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医疗卫生资源总量和优质资源不足,城乡、区域间结构不合理。打造惠民卫生,大连市采取多种措施努力扩大医疗资源总量,提高医疗资源质量。近五年市财政基本建设投入104584万元,建设规模达337341平方米,医疗设备投入16431万元。实现“一个城区街道一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一个乡镇一个卫生院、一个行政村一个卫生所”。截至2011年末,全市拥有卫生机构2357个,其中医院111个、乡镇卫生院105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41个。全市实有床位34395张,比2007年增长7952张;千人口床位数5.6张,比2007年增长1.24张;千人口执业医师2.71人,比2007年增长0.33人;全市有卫生工作人员48767人,比2007年增长6556人,市民就医环境不断改善。
为了减少大连患者长途跋涉到北京、上海等地就医,五年来,大连市扎扎实实地在提高医疗水平上做出努力,通过加强医学科研管理和临床技术管理,搭建科研创新、教育培训、交流合作、知识共享等平台,服务于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提高全市医学科技整体水平;实施医学人才培养计划,打造大连医学领军人才,努力建设一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医学重点学科。目前,全市发展市级医学重点一级学科81个,创建国家级中医重点专科4个、全国示范中医医院1个和全国重点中西医结合基地建设1个,创建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2个,重点学科的发展带动了全市医疗技术水平的整体提升。同时,全市13家医疗机构通过内引外联,与国际、国内高水平医院建立协作体,与医学院校、国内外高水平医疗机构开展合作,带动提升全市医学学科整体发展水平。
为实现城乡医疗卫生协调发展,大连市积极探索医疗资源纵向整合,大连市友谊医院、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发挥医疗资源优势,分别在花园口和旅顺蓝湾设立独立院区,提升区域医疗服务能力;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一院、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等多家医院通过信息化手段,广泛建立辐射城乡的远程会诊、远程教学等服务网络,为基层提供技术支持,让农村地区居民享受到城市大医院高水平的医疗服务。推动城市大医院与医学院校、国内外高水平医疗机构开展合作,互利双赢,共同发展,大连市中心医院、大连市友谊医院成为大连医科大学首批非直属附属医院,大连市中心医院与北京天坛医院结为协作医院。加强城市大医院和县医院的服务能力建设,大连市第五人民医院、瓦房店市中心医院、庄河市中心医院、普兰店市中心医院晋升为三级医院。
巩固新农合制度农民有病不再“扛”
大连金州新区登沙河街道64岁的鲍大娘今年患结肠癌在金州区中医医院住院进行了两个月手术治疗,因年龄较大且既往曾做过两次腹部大手术,身体状态差,术后出现了肠吻合口瘘和肺栓塞等危及生命并发症,抢救及治疗费高达7万余元。因为参加了新农合,住院报销比例达80%,她自己才拿了1.8万余元的住院费用。鲍大娘说:“多亏有‘新农合’,看病的钱报销了很多,要不然一场大病家早就被拖垮了。 ”
小病扛,扛成大病再去医院,治完病倾家荡产,这是开展新农合前的普遍现象,实行新农合报销政策后,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新农合报销政策的不断调整,补偿比例不断提高,优惠政策也越来越多,农村患者也敢来医院看病治病了。
大连市开展新农合以来,最低筹资标准逐年提高,从2007年的每人每年80元提高到2011年的每人每年230元,今年达到每人每年320元,其中各级政府补助资金提高到260元;统筹区域内最高支付限额由2007年2万元,提高到2011年的6万元,今年达到10万元;乡镇卫生院住院报销比例由60%提高到75%。2011年,全市11个涉农区市县、215.5万农民参加了新农合,参合率达99%。
在持续提升新农合保障能力同时,大连市不断扩大新农合重大疾病保障范围,目前已将儿童白血病、先心病、尿毒症肾透析纳入保障范围,今年开始,部分区市县已将妇女宫颈癌、乳腺癌等纳入保障范围。农村五保户、低保户、特困户、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全部纳入新农合,个人缴费部分由区、市、县财政全额补助。新生儿当年随父母参加新农合,无需缴纳个人筹资部分。今年还将计划开展门诊慢性病补偿试点,进一步提高参合农民的医疗保障水平。另外,各统筹地区在年底资金有结余的情况下,还将对患重大疾病的患者,进行二次补偿。 2011年,全市筹集资金51593万元,为162万余人次农民补偿45884万元,资金使用率达89%。
与此同时,为缓解群众看病贵的问题,大连市全面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做到覆盖全市城乡居民。目前全市184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15个村卫生室实施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现了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覆盖。 307种国家基本药物、省增补非目录药品212种全部实行省级网上集中采购并零差率销售,销售价格明显下降。 2011年基本药物中标价格比2010年下降42%,基本药物使用和报销政策逐步落实到位,基本医务人员用药行为得到规范,城乡居民就诊费用明显减少,基层医疗卫生资源利用率提高。与2009年相比,2011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诊病人次均费下降29%,抗生素、激素类药物处方数分别下降10%和26%,诊疗人次增加16%,制度实施效果初步显现。国家307种药品全部纳入医疗保险和新农合药品报销目录,报销比例达到100%。通过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人民群众进一步得到实惠。
惠民便民出新招改善群众就医品质
许多人有这样的感受,走进大医院,挂号、候诊、取药时间长,但真正看病的时间不过十几分钟,甚至几分钟。到医院看一次病,不知道要排多少次队,交多少次费,大半天时间折腾下来,普通患者都会感到身心疲惫,老弱伤残患者及孕妇就更加苦不堪言了。一些知名医院的专家号更是一“号”难求。
提高群众就医品质,就要从群众不满意的地方改起,规范医疗服务管理,强化医疗服务质量,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
加强医院门诊力量配置,增加专家门诊次数。加强无假日医院内涵建设,保证人民群众节假日门诊就医。组织开展预约诊疗服务调查研究,统筹规划预约诊疗挂号平台建设,为患者提供多种形式的预约诊疗服务,方便患者挂号就医,减少病人排队次数和等候时间。探索提供网上查询检验检查报告服务,减少患者就医往返次数。逐步推广新农合“一证一卡”制度,实现参合人员统筹区域内医疗费用即时结算。
为让患者就医更方便更安全,大连市推出一系列规范医疗服务管理的新举措。全市32所医院、30个专业、305个病种实施了临床路径管理,进入临床路径管理病例数已达5.2万余例,对规范医疗行为、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提高医疗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开展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管理实现了制度化、规范化。借鉴先进城市的管理经验,进一步修订完善了医疗机构综合考评标准。全面实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深入开展“三好一满意活动”,各医疗机构通过采取优化诊疗流程、推广优质护理服务、主动公开医疗服务信息等举措,医疗服务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组织开展“医院开放日”活动,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会监督员和群众代表参观医院诊疗活动,增强社会对卫生工作的了解,对医务工作者的理解。
为推动健康惠民行动深入开展,大连市加强卫生行业作风建设。2011年,邀请市政风行风评议员和社会监督员深入卫生系统基层单位开展明察暗访133次,提出和督办问题200余条,全部进行了有效整改。依托民心网开通的“网上评议”窗口,26所医疗机构成为首批直接接受群众评议单位。全年处理群众举报和投诉案件26件、省民心网诉求25件,办结率、满意率均为100%。深入开展送健康惠民行动,举办健康讲座1623次,开展健康宣教7134场次,受益人群达44万余人次。年内,卫生系统各单位为15.9万余人次的低保户、特困户和农民工减免医疗费319.4万元,救助三无人员6532余人次,金额达549.8万元;送医下乡277次,援助金额221万元,为偏远山区免费提供药品达82.3万元。一系列举措进一步改善了群众的就医环境,提升了群众的就医品质。
健全服务网络提升公共卫生服务品质
做好公共卫生服务是让老百姓不得病、少得病,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提高全民健康素质的最有效途径。大连市不断健全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完善服务功能,筑牢了保障群众健康的第一道防线。
有效防控重大疾病,统筹做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大连市不断完善疫情监测和预警机制,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为单位的疫情网络直报率为100%。 2011年,开展了第三次慢性病流行病学调查。为2848名结核病患者发放营养费和交通费补助213.4万元,为26119人补种了麻疹疫苗。对全市40所二级以上医院和市内四区部分一级医院进行了消毒效果监测,合格率为93.04%,市口腔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正式挂牌运行。
加强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加大卫生监督执法力度。结合社会关心的热点问题,重点开展公共场所、生活饮用水、学校卫生和放射卫生的监管工作,严厉打击非法行医、违法发布医疗广告等破坏医疗服务市场秩序的违法行为。提升职业健康检查和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等服务能力,开展职业人群健康促进工作,保障职业病患者合法权益。 2011年,全市出动卫生监督员4.1万人次,监督检查各类单位3.2万余户次,抽检健康相关产品7000份,实施行政处罚1155起。对全市7391个公共场所单位实施了量化分级管理,并通过媒体公示分级管理信息。
进一步提高妇幼保健水平。全市危重孕产妇和儿童救治网络保持平稳高效运行,2011年,及时转诊救治危重孕产妇63名,转运抢救危重儿童427名。产前筛查措施有效落实,开展产前系统超声检查15302例,产前血清学筛查14486例,全部提供了医学指导意见。孕产妇和儿童保健管理措施全面落实,为41912名孕产妇和259676名适龄儿童进行了健康检查。
不断提升卫生应急能力。推进市级卫生应急指挥决策系统项目建设和卫生应急示范县标准化建设,强化区市县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和应急队伍建设,提高县域卫生应急处置能力。2011年,全市共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1起。开展了蜱虫病和德国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疫情监测和防控工作。为防范日本核泄露事故影响,组织医务人员对从日本入境人员进行放射性洗消。在多次突发事件和大规模群体性事件中,卫生应急措施高效及时。
全面实施国家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2011年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标准达到25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现城乡居民全覆盖。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建档率城市达到58.2%、农村达到59%;为城市15.9万、农村16.7万65岁以上老年人进行了健康体检;为8323名农村孕妇提供孕中期免费超声筛查服务;为11557名农村户籍孕产妇发放住院分娩补助565.2余万元;为庄河市农村妇女进行宫颈癌检查15110例,乳腺癌检查2121例;为25499名医务人员接种了乙肝疫苗;为农村地区改建无害化卫生厕所1万座,新建无害化公厕30座,取得良好社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