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14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8月22日,苏联后贝加尔方面军的部队空降旅顺土城子机场和大连周水子机场;8月24日,苏联近卫第六集团军的坦克部队进驻旅顺和大连,解除日军武装,自此大连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根据1945年2月11日的《雅尔塔协定》,和1945年8月14日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及其附件《中苏关于大连之协定》、《中苏关于旅顺口之协定》,旅顺口地区为苏军海军基地,大连市为自由市,大连港为自由港,旅大由苏军管制。1950年2月14日,据《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和《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旅大又由苏军管制改为苏军驻防。1954年10月12日,中苏两国政府签署了《中苏关于苏联军队自共同使用的中国旅顺口海军根据地撤退并将该根据地交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完全支配的联合公报》。
1955年1月,奉命从朝鲜东海岸撤退回国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进驻旅大,与中央军委调派的海军、空军、公安部队共同接受苏军防务,并于当年的4月16日零时起独立地担负起保卫旅大的任务。至5月末,约30万苏军自旅大地区全部撤退回国。
1981年2月9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将"旅大市"改为"大连市"。之后,复县于1985年1月改称瓦房店市(县级),金县于1987年4月21日改称金州区,新金县于1991年11月30日改称普兰店市(县级),庄河县于1992年9月21日改称庄河市(县级)。
1982年10月,大连市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大连市城市总体规划》,并报请国务院批准实施。规划确定大连市的城市性质为"港口、工业、旅游"城市。
1984年10月,大连市在金县大孤山乡马桥子村建经济技术开发区,并成立开发区管委会,为市政府派出机构。
1984年4月,国家计委批准大连市从1985年起实行计划单列并赋于大连市省级经济管理权限;同年7月,大连市召开第六次党代表大会,提出"把大连建设成为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科学发达,文化昌盛,人民富裕,环境优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港口、工业、文化、旅游城市"的目标。
1990年5月,大连市召开第七次党代表大会,提出"争取到本世纪末或更长一段时间,把大连市建设成为开放度高,吸引力、辐射力强,多功能、综合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目标。
1992年10月,大连市根据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重要谈话和党的十四大精神,制定了《大连经济上新台阶规划纲要》,提出"按照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要求,力争用20年左右的时间,把大连初步建设成北方香港,基本实现现代化,成为重要的国际交通枢纽,技术先进的工业基地,东北亚地区的商贸、金融、旅游、信息中心之一"的目标。
1994年5月,大连市由地级市升为副省级市。
1995年6月,大连市召开第八次党代表大会,市委根据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重要谈话和党的十四大精神,提出"把大连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北方香港的奋斗目标,是建设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具体化。"并明确提出"到2010年,努力把大连初步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北方香港,基本实现现代化,成为重要的国际交通枢纽,技术先进的工业基地,东北亚地区的商贸、金融、旅游、信息中心之一。使大连具有类似香港的城市功能和经济运行机制,成为经济实力雄厚,科学技术发达,人民生活富裕,民主法制健全,社会风气良好的现代化国际性城市"。
1999年初,江总书记为大连建市百年题词:"百年风雨洗礼,北方明珠生辉"。同年12月,大连市委召开八届十次全会,提出"力争在下世纪之初的几年内,全面开创政治建设新局面,努力实现经济发展新突破,尽早把大连建设成为经济发达、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社会稳定、文化繁荣、市风良好、人民安居乐业的现代化国际性城市。"
2000年,朱镕基总理视察大连时提出,大连有条件成为国际名城。 2001年1月,大连市委召开八届十二次全会,提出到"十五"期末,要使城市基本具备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商贸中心、旅游中心、金融中心和信息中心功能,成为中国北方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和国际性风景旅游城市,努力建设文化、体育和现代产业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性城市。
2001年5月,市第九次代表大会确定了2010年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主要指标是: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000美元,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0%,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40%,城市化率达到70%。为实现这一目标,提出了全面实施国际化、信息化、科教强市和协调发展四大战略。市委九届一次全会还作出了建设学习型城市的决定。
来源:新华网 编辑:许银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