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地方频道-教育职场
不可思议的职场:昔日广州“快递哥” 入行考英语
2016-01-14 07:50:00
 

  原标题:不可思议的职场:昔日广州“快递哥” 入行考英语

  

  

  上世纪初岭南大学里的邮局。

  

  送快递先得考试 懂英语身价倍增

  要说当时广州官办邮政开拓起业务来还是蛮拼的,第一家邮局开办不久,就将营业时间拉长到了晚上10时,以便人们收寄邮件,起初它只收寄普通信函和包裹,但很快就将业务拓展到了汇兑银钞、国际信函、代订书籍、快递邮件等各个领域。快递邮件的出现,在当时确是一大突破,人们既可以在家坐等“快递哥”上门揽件,也可以在出门时随身带着邮件,在路上遇见身着制服的“快递哥”,就把邮件给他,顺便再给一角银币就行了,连邮票都不用贴,于是“民咸称便”,邮局的业务渐渐旺了起来。

  1899年,广州邮政总局在华宁里开设了老城分局,到1914年,城里城外已经有了十几家分局,分布于高第街、四牌楼(今解放路)、第十甫、双门底(今)、潮音街、兴隆大街、河南洪德大街等商业旺地。

  新式邮政蒸蒸日上,自然要招收更多的“快递哥”。上文说了,当时在邮局工作,拿的是公家的“铁饭碗”。不过,要想端上这个“铁饭碗”,先得通过一个严格的入职考试,这也是赫德当年立下的规矩。邮局内的文员职位固然要有大学学历,且要考算学、英文、地理等多门课程,连信差、邮差这样的职位也必须拥有小学学历,能够读书写字,略通英文者,薪酬更要加倍。

  说实话,那时底层平民使用邮件的机会并不多,常跟邮局打交道的不是官宦,就是商人,其中洋商也是邮局看重的客户群体之一,邮政总局高薪聘请会说英文的“快递哥”,就是为这群客户准备的。

  读者你或许要问了,招个“快递哥”,要求还那么高,真有那么多人愿意去干吗?所谓时移世易,当时,每次广州邮政总局的招考广告一出街,前来迎考的人总会踏破门槛,其热度与今日的“公务员考试”有得一拼。要知道,那时几乎每个行业入行都要介绍人,贫寒学子往往苦于没有门路,可邮局的职位是不需要介绍人的,而且必须公开招考,不能暗箱操作。能考上坐办公室的文员固然好,做不了文员,哪怕先当个“快递哥”,靠着每个月二三十个银圆的收入,足可温饱度日,更何况做好了还可以升职加薪。于是,在就业前景惨淡之时,常有青年学子藏起大学文凭,冒充小学生应考信差之位。

  1917年9月19日的《广东劝业报》刊登了一篇题为《愿做邮差者须知》的文章,文中提到,若想做邮差,必须“体魄强壮、并无嗜好、熟悉省城道路、通晓文理,以及由两间殷实商店作保”等多项条件,这些条件在今人看来可能有些苛刻,但当时应考者众,官方有足够的底气精挑细选。

  捧上“铁饭碗” 公汽免费坐

  随着广州城内邮局渐渐增多,广州通往四邻八乡的邮路也在渐渐扩展。根据相关统计,到1917年为止,广州开通了至从化一线的自行车邮路,同时又在江高、沙河、石牌、康乐、沥滘、石井等地设立村镇信柜,不过,后者是步班邮路,“快递哥”们只得一根扁担在肩,一头一个沉重的邮件筐,一站站地走,一路走,一路分发收揽邮件,每天总要走上100多公里的邮路,才算完成任务。当时有一首流传甚广的民谚,说的就是这一群“快递哥”的辛苦。民谚是这样说的:“一根扁担两条绳,一盏马灯一串铃,肩肿足破苦难言,差字压头心更酸”。他们虽说捧的是铁饭碗,可一天天日晒雨淋的辛苦,也只有自己知道,如果是读了十几年书的贫寒学子,为免冻饿之馁才入了这个行当,更不知要如何自怜自嗳了。

  上世纪30年代,广州近郊开始有了长途汽车,这才改变了这些“快递哥”的命运,按照当时官方的规定,他们只要身着制服,手上拿着邮件,就可,免费搭车。这则通知刊登在第370期《市政公报》上,紧随其后有一则题为《各机关人员乘车搭船均给全价案》的通知,读者你将这两则通知对比一读,是不是也觉得挺有意思呢?(采写/广州日报记者王月华 图/fotoe)

  上一页12 上一页12

  (来源:广州日报)


编辑:小微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热图推荐

来源 | 人民网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