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学术型人才培养规模将变大还是变小?高校如何展开错位竞争?从中职到专科、本科有哪些衔接渠道?今天,《上海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与发展规划(2015—2030年)》和《上海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5—2030年)》正式发布,为上海未来15年高教与职教发展指明方向。
上海市副市长翁铁慧说:“着力做好规划、投入、评价这三件事,是本届市政府提升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中之重,做好规划更是根本之根本。《高教规划》和《职教规划》将成为未来指导上海教育发展的权威依据和刚性要求。”
构建二维“十二宫格”高校分类发展体系
《高教规划》提出,上海将立足人才培养需求调整优化高校布局结构。围绕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和未来发展需要,将除军事学以外的12个学科门类归集为医学、艺术学、经管、法学、理工农、文史哲教6大类别。到2030年,上海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规模将达到140万人左右,高等教育全面进入普及化阶段。
《高教规划》明确,上海将以教育治理现代化为目标,构建高校分类发展体系。按照人才培养主体功能和承担科学研究类型等差异性,将高校划分为“学术研究、应用研究、应用技术和应用技能”四种类型;按照主干学科门类(本科与研究生)或主干专业大类(专科)建设情况,将高校划分为“综合性、多科性、特色性”三个类别,由此形成二维“十二宫格”分类发展体系。
按照“政府政策引导、高校自主选择、社会参与评估”的原则,上海确定各高校在二维分类体系中的目标定位,鼓励高校找准服务面向的领域行业,基于自身基础能力建立特色专业群,从而实现高校从“一列纵队”向“多列纵队”发展。
上海将通过合并组建、新设增设、调整撤并、中外合作办学、二级学院独立运行等方式,优化高校布局结构,提升学科发展水平,促进上海高等教育分类发展、特色发展和多样化发展。
在二维“十二宫格”分类发展体系下,上海将引导鼓励一批市属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在招生考试、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社会科技服务、产学研协同创新等方面全面推进改革。总体来看,学术型人才培养的规模将逐步缩小。
10条学制路径实现职业教育学制贯通衔接《职教规划》提出,将加快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进行系统设计,设计多样化学制路径,构建“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专科教育—应用技术本科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纵向衔接的职业教育学制体系。
上海将拓宽中职到专科、专科到本科衔接渠道,采用10条学制路径构建通畅的生涯发展通道:通过中考进入中等职业教育,通过中考进入5年制专科教育,中高职贯通培养,中职或普通高中毕业生通过自主招生进入高职专科教育,中职毕业生通过对口高考进入高职专科教育或应用技术本科教育,中职或普通高中毕业生通过普通高考进入高等教育,中职—应用技术本科贯通培养(3+4),专科—应用技术本科衔接培养(专科起点3+2),5年制专科—应用技术本科衔接培养(5年制专科起点5+2),专科—专业学位衔接培养(专科起点3+4)。
上海对标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将涉及该市职业教育招生专业的14个专业大类和79个专业类,分别对应到20个国民经济行业门类。在此基础上,对各类别职业院校规模和层次,分别提出增加、稳定、减少进行布局,对院校根据新技术、新业态增设新专业或方向,明确发展思路。
按照《职教规划》,上海将着力建设应用技术型本科专业,以突破传统本科专业目录的本科专业转型为切入口,建设一批行业特色鲜明、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联系密切、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水平普通本科院校,引导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本科专业由学科和知识本位转向行业企业技术技能需求导向。
破解高教和职教发展面临的难点问题翁铁慧提出,立足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是编制规划的战略出发点。上海希望通过系统实施这两大规划,回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人民群众对教育的关切,特别是着力破解高等教育质量、职业教育认同度等难点问题。
在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方面,上海作出了一系列制度安排。首先,刚留校的青年教师不能直接上讲台,要先担任2至3年助教,积累一定经验后才能独立开课;其次,所有教授必须为本科生授课,而且要上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不上讲台不能当教授;第三,想方设法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既激发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又用制度构建来加以保障,并在现代大学制度构建中固化下来。
不少家长担心孩子到了职业教育学校会“低人一等”。翁铁慧表示,上海制定实施《职教规划》,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一边是企业大喊“技工荒”,一边是职业学校教育社会认可度普遍很低这样矛盾的现象。
两个规划的时限是到2030年,随着时代的迅速变化,今后会不会显得落伍?上海市教委主任苏明表示,规划的实施将进行动态调整。上海建立三年一轮的规划执行与规划内容动态调整机制,每三年对规划执行情况进行评估论证,督促有效落实;每三年对规划内容进行研究论证,根据新形势新需要予以调整完善。
翁铁慧透露,上海有关部门正在市人大支持下,推动将《职教规划》核心内容纳入职教条例修法之中,并推动《高教规划》核心内容进入地方立法程序。今后,所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资源配置和质量评价等,都会严格“跟着规划走”。(记者 董少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