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困惑
总觉得自己是“外人”
对于一年前转入法学专业的大三学生王利敏来说,这一年的新专业生活着实不容易。大一时小王就读于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曾以优异的成绩获得校长奖学金,但这个来自四川的女孩一心想学法律,不顾老师的建议毅然转入法学专业。然而,内向、不善于交际的她一开始就感到非常不适应。
“我总觉得现在的自己一直游离在班级之外。”小王无奈地解释说,“原来的圈子越来越远,现在的班级又没有归属感。总感觉我与周围人格格不入,有时甚至连宿舍都不想回。”
主要症状:转专业后,难以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心理压力较大。调查发现,超过20%的转专业学生像小王一样,在新的圈子里存在人际交往障碍。
解惑之道:“大学里的学习成绩和人际交往是一道双选题。”中国农业大学教务处处长林万龙认为,“既然是学生,肯定还是以学习为主,但是与人交往也是大学的一堂‘必修课’。积极主动参加班级、社团活动及社会实践对转专业学生来说是一条迅速适应新环境的捷径。”
他山之石:最近,扬州大学水能学院电气专业大三学生问涛人气很“旺”,在本学期的班委改选中,他以全票当选为团支书。作为刚刚转专业过来的“新人”,怎么能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对此班主任邹红美进行了解密:“问涛性格开朗,乐于助人,管理能力强,早在转专业之前,就是原来班级的班长。”转入新专业之后他不仅品学兼优,还荣获一等校长奖学金,问涛用这样的行动告诉大家,转专业后的大学生活同样精彩。
后续思考:具有良好人际关系的学生,大都能保持开朗的性格,热情乐观的品质,从而正确处理好转专业出现的各种新问题。相反,性格内向则容易形成心理上的巨大压力,甚至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有着二十余年学生工作经验的扬州大学水能学院党委副书记王建军认为:“首先,要推倒自己的心理壁垒,参加团队活动,多与他人交流,消除对人际交往的恐惧和不适感。其次,要学会换位思考,淡化人际关系不适带来的负面情绪。当然,校方也应重视对转专业学生的心理疏导。”
未来困惑
转身之后带来的“新迷茫”
转专业大军中不乏“转来又转回”者。四川某高校英语专业大三学生张扬便是其中一员。高考结束,他被自己并不感兴趣的英语专业录取,所以大二果断转到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以为可以实现“管理梦”的他发现,无机化学、高等数学等课程并不是他的“菜”。
纠结之下,他再次转回到英语专业。几番折腾,如今每天奔波于教室、食堂和寝室,十多门的补修课让他疲惫不堪。“转来转去,一切归零,一定要慎重选择。”张扬经常这样告诫自己的学弟学妹。
主要症状:盲目跟风,判断轻率。转专业前缺乏对自身、学校、新旧专业的细致了解。转专业后,对课程学习、专业发展、职业生涯规划迷茫、彷徨、无方向,甚至频繁转专业。
解惑之道:“总的来说,大学转专业主要出于以下几种诉求,即‘有意向叛变型’‘外界说服型’‘兴趣至上型’和‘就业瞻望型’。”扬大教科学院党委副书记张陟遥长期关注高校转专业现象,“其实转专业并不可怕,只要准确定位,主动融入,科学调适,就可以顺利渡过‘窗口期’。”
他山之石:陈慕龄大一时就读于中国农大社会学专业,在学校所开设的基础人文学科学习中,她被经济学论述深深吸引。经过多方调研,慎重决定后,大一下学期,她决定“转读”经济学专业。
来到新的环境,陈慕龄同样遇到不少迷茫和困惑,但她凭着一股对经济学执着追求的热情,积极应对学业和心理不适。去年毕业时,她向转专业这场“考试”交了一份优异的答卷:GPA3.95/4(平均分数值),综合排名全班第一,被评为北京市三好学生。
后续思考:近日,北京大学“首都高等教育”学科群项目组对24所高校部分师生调查发现,80%的学生对所填志愿专业不是很了解,有1/3以上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
“其实,转专业所带来的挑战在未来职业生涯过程中同样会出现,早点经历,有时候并不是坏事。”张陟遥认为,“大学环境毕竟还是比较宽松的,允许试错,有机会调整。”(通讯员 闻静超 陈森青 张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