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地方频道-教育职场
求职消费带动求职经济 为好工作,花点钱没关系?
2015-11-30 11:03:15
 

  花点钱没关系?

  “求职消费”也得到了英才网联的关注。据其调查显示,除了2%和9%的受访者求职支出来自借贷和其他方式,毕业生中仅有17%的人会花费自己的奖学金或兼职所得收入,而其余72%,皆依靠家人供给。

  应届毕业生多是“无薪族”,其求职时又持何种消费态度呢?

  朱若霞接触过的几个学生,在投递简历时曾“广泛撒网”,也陆续收到一些外地单位的回音。在她的印象里,基本没有经过太多的纠结,这几个学生后来都没有去,原因是觉得本地的招聘就能满足需求,多花费金钱没有太大的必要。

  目前已和一家地产公司签订了三方协议的2016届毕业生常江,是通过校园招聘找到这份工作的。对于他来说,求职“没有花太多钱”,没有另外支出交通费,参加招聘会时的正装,他也是“找同学借的”。

  相比金钱投入,常江更侧重于付出时间成本,去反复打磨、生成多个适应各招聘单位的简历。“这些都很花时间和精力的”,常江表示,尽管参加的是校园招聘,面对不同的单位多场考试,一遍遍从零开始的简历填写,轮轮相接的笔试、面试,在上面花费的心思与时间远远要超过金钱。

  但同时也有部分人和刘昊一样,为了争取更多的可能性,“花点钱没关系”。

  今年春节刚过,罗菲便打包行李,匆匆赴邻市开始了封闭式的省考培训。因为想要一份稳定的工作,自大三以来,她考公务员的想法就开始萌芽。“报班学习是家人一起商量的决定”,罗菲说,对于考试准备没有太多头绪,“集中性的培训效率会更高,家人全力支持”。

  随后,笔试上榜,已返回学校的她又专程坐飞机赶来面试,因为零点几分的差距,她最终与公务员失之交臂。罗菲说,她没有仔细算过这几个月的花费,但初步估计至少也“破万”了。

  “虽然很遗憾,但我认为花费还是很值得的。”她说,这次经历整体提升了她的应试水平,通过准备和考试,她的为人处世和人际交往能力也更加成熟。“求职的支出值得与否不能完全用结果来衡量,用心投入会看到很多隐性的收获。”

  求职消费带动求职经济

  已经毕业近5个月的白雪,最近做的与求职最相关的事,便是向学弟学妹推荐学校附近的一家照相馆。在她看来,找工作虽然不是“面子包装”“形象工程”决定一切,但在消费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呈现出最佳的精神面貌是一种礼貌。

  去年,她花150多元拍摄了自己的求职证件照,与传统照相馆的“简单粗暴”不同,这家店现场帮助顾客搭配衣服,化妆细致,摄影师也会不厌其烦地尽量多拍,随后几台电脑同时修片,力求展现毕业生“最完美”的一面。在白雪班里,大多数同学都有这样一张证件照。

  求职消费投入的加大带动了“求职经济”:“最美”证件照、公务员考试培训班、求职中介等,面向毕业生的消费形式悄然增多。而这类花费,多集中于包装和突击之上,投入的多少也侧面体现了毕业生对于硬实力之外的一种寄望。

  “可能是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导致求职成本也在上升,逼着学生要用更多的方式去作更多的选择,而每一个方向、每一个路径、每一个地域都会无形中给学生增加成本。”王建鹏表示。

  朱若霞表示,她提倡一定的自我包装,但对于求职而言,最重要的还是具备与用人单位相匹配的能力。“越是偏技术的岗位,招聘中真本事越重要。而降低求职消费,一定要从增加自己的硬实力开始。”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就业指导中心杨老师也有同样的看法,毕业生要降低短期的经济投入可以从长期学习丰富自己下手,“这样会有一个比较深的积淀”。

  “现在的招聘,从网申、简历制作到面试,企业更看重的是学生的实践能力。”王建鹏说,近年来,招聘单位的考核和面试方法越来越科学了,甚至很多企业都要求在面试录取之后再进行一段时间的实习。“如果有的学生是临时包装自己,很有可能转不了正。包装过度的话,也会造成企业对于某个学生的不信任,这对于学校的影响、对于企业招聘成本的影响都是非常大的。”

  “拥有足够的竞争力就不用再为找工作花费太多。”朱若霞的经验显示,学校里的应届生不乏一些“大牛”,他们在实习期、做项目过程中以及具体的设计类比赛上,便被单位“相中”并主动找上门来,“后期几乎是零成本”。(文中受访毕业生均为化名)


编辑:小微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相关新闻

热图推荐

来源 | 中国青年报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