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资源惠及学子
多年来,学校通过加强内涵建设,汇聚了丰富的优质教育资源。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办学特色愈加鲜明,办学实力显著增强,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创造了良好条件。
目前,学校有“机械工程”“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并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4个,工程硕士、工商管理硕士、新闻与传播硕士、艺术硕士、会计硕士等专业学位授权类别5个;本科专业55个。有机械工程、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等省级重点学科3个,管理科学与工程省级特色学科。学科专业涵盖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教育学、艺术学等8个门类,形成了“以工学为重点,文理为支撑,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有测控技术与仪器、金属材料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软件工程、人力资源管理、自动化等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有测控技术与仪器、金属材料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力资源管理、自动化、光电信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汉语言文学等省级特色专业9个;有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两个;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21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40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0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3个;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8个;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等6个;获得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计划”项目127项;省级“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计划”项目81项。
学校有专任教师1200余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47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360余人;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级突出贡献专家、享受三秦人才津贴专家16人;入选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奖及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省“三五人才工程”、省重点领域顶尖人才、省“四个一批”人才及省青年科技新星11人;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19个;陕西省教学名师11人;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两人;其他省部级及以上人才称号20余人;17人被重点大学聘为博士生导师;在国家、省级学术团体担任评委、委员以及理事长、理事110余人;有国内外双聘院士9人。茅盾文学奖获得者、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陈忠实先生受聘为兼职教授,并担任学校“陈忠实当代文学研究中心”主任。
2007年,学校在教育部开展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成绩优秀。2009年、2014年,《面向中小企业,创建一线工程师实践能力培养的新模式》和《大学生培养过程中目标教育的探索与实践》项目,分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学校还获得陕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一等奖等20余项。
目前,学校有17个国家级、省部级重点研究基地。科学研究层次和水平显著提高,高水平成果相继涌现。学校获得国家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保密二级资质,兵工特色更加鲜明。
优质教育资源,促进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学生学习风气更加浓厚,教学质量明显提高。本科生学位授予率较高,考研率大幅提升;本科生一次就业率连年保持较高水平,位居陕西同类院校前列。涌现出一批创新创业群体,学校曾入围全国就业工作典型经验高校80强。学生在公开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获得专利14项;软件著作权两项。在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创意大赛、光电设计大赛、工业设计大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软件专业人才设计大赛、NOC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大赛、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网络虚拟运营创业专项赛、会计信息化技能大赛,中国包装创意设计大赛、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国书协、教育部主办的“兰亭奖”、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等及省部级赛事中获奖1000余项,其中国家级奖200余项。
建校60年来,学校为国家培养输送了8万余名毕业生,莘莘学子业已成为献身国防工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骨干与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