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985”“211”高校存废的争议早已有之,针对这一争议,见仁见智。非“985”“211”高校认为:“985”“211”高校的存在人为地造成了大学的三六九等,拉开了大学之间的差距,这对于大学的发展是不公平的。对于用人单位而言,“985”“211”高校的存在为提供了一种较为公正的人才筛选机制。而对于即将步入象牙塔的广大考生而言,“985”“211”高校的存在为其高考志愿填报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择校标准。无论存还是废,都会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985工程”是中国政府为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实施的高等教育建设工程,截至2011年年末,985工程共有39所高校。“211工程”则是为了面向21世纪,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中国政府集中中央、地方各方面的力量,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专业使其达到世界一流大学的水平的建设工程。
总而言之,“985”、“211”工程,都是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而启动设立的高校。对于这种高校依靠政府财政拨款来推动自身发展的行政模式是否科学合理姑且不论,但是这种行政模式,从结果上看,对于备受政府财力支持的“985”、“211”工程高校而言:政府的财政拨款使其无论在学术研究、师资力量还是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都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和改善。这也是“985”、“211”工程高校对于高中生而言比较有吸引力的优势所在。在现行的框架模式下,考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定位院校与专业的标准无疑有一下几个:院校软实力(如师资、科研、学术氛围等)、院校硬实力(教学设施、学习环境等)、就业认可度、校友团队等等。在诸多标准中,“985”、“211”工程高校无疑略胜一筹。退而言之,在国家还未推出“211”“985”高校名单之前,我国也是存在所谓的“重点大学”[1]名单的。这些名单的存在无疑为当时的高考学生报考志愿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标准。
如果学生选择去香港求学,如果没有一定的择校标准的话,无疑也会是大海捞针,还极有可能出现失误。譬如我们选择去香港求学,可以参考英国QS机构公布的亚洲大学排名,可以参考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发布的两岸四地大学排名等标准;如果我们选择去台湾求学,可以参考台湾教育部门制定的“迈向顶尖大学计划”、“卓越学科领域计划”等标准;同理,如果我们选择在内地求学,同样也需要一定的参考标准,是否位列“985”、“211”工程高校名列便是参考标准之一。而在实践中,国外学生来中国求学时,他们的择校标准之一同样是看目标高校是否位列“985”、“211”工程高校名列。话说到这里,有人会对这种“名校情结”嗤之以鼻,但无论如何,在现有的体制框架之下,“名校情结”都会是考生在志愿填报过程中需要考量的一个标准,在就业市场导向下,“名校情结”也将会是考生在志愿填报过程中绕不过的一道坎。(梁挺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