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格复试”标准难衡量 学校不愿自找麻烦
同样寄希望于“破格复试”,张欣(化名)比李磊幸运得多。就读于辽宁某高校的张欣报考了福建师范大学,她的总成绩是396分,超过国家线51分,但公共科目政治差国家线一分。在咨询了福建师范大学招生办关于申请“破格复试”的具体操作方法之后,她便开始准备需要提交的材料。可因为往年成功案例极少,张欣并不敢抱有太大希望。
考生之所以不敢对“破格复试”抱有太大希望,是因为对选拔标准有担忧:要求中,“略低于”的基准是什么?专业课要达到什么程度才可以算作“特别优异”?“科研创新成果”又该如何衡量?
在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林少华眼中,选拔标准可以这样衡量,“打个比方,比如我们要招10个人,10个人的专业平均分是80分,如果第11个人,专业成绩90分,但因为政治、英语差一分进不来,我想这样应该是优秀了。高出其他人平均分数10分”。而对于科研创新成果的要求,他认为比卷面分数重要得多,如果相关专业老师对其科研成果很认可,差几分甚至更多一点也应该录取。
“给中才定规矩,给天才留空间。”林少华认为,这是“破格复试”最大的益处。
林少华记得,自己当年参加研究生考试时,笔试是第1名,面试却排在最后1名。老师们都在纠结到底录不录取他,他后来的导师很坚定地说,“这个人,我要定了。”“当时我的导师可能看到我在文学上有些潜力。”
对于不少高校并未实行“破格复试”这一政策,林少华认为是“近几年自主招生问题较多,学校都‘心有余悸’,不愿自找麻烦”导致的。在他看来,“破格复试”的权力应该交给老师而不是学校的行政部门。“如果能够交给相关的、够水平的专业老师,成立个破格录取委员会,每个专业或是每个学院都有,逐一具体研究,应该没什么问题”。
他提到,早在七八年前,中国海洋大学日语专业就录取过这样一名“破格生”。他的专业成绩比较出色,但政治差国家线一分。林少华通过和学校的沟通,经过学校研究最终以破格的形式录取。之后这名学生也表现不错,毕业后考到日本继续攻读博士。“现在回想起来,我觉得当时做的是对的”。
可是,由于生源、学校、外界环境等诸多因素,申请“破格复试”成功的考生少之又少。如林少华所说,“少招一个天才,对于学校而言其实没什么损失,但如果因为这事,弄出什么莫名其妙的事情影响学校声誉,那不是影响更大?”
现在,李磊不得不放弃“破格复试”,开始进行调剂;而张欣正在焦虑地等待着“破格复试”结果,如果申请不成功,她也将走上调剂之路。对于他们来说,想要享受新政,“没那么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