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知识志愿者更愿意为当地孩子带去欢乐
经过7个半小时的飞行和将近4个小时的泥路颠簸后,徐丹丽抵达了位于加德满都西南方的克提布村庄,与两个中国女生一起住在当地的寄宿家庭里。
“这里经常断电断水,一个星期不能洗澡是常有的事。而且信号差,不便给父母打电话。也没有网络,不能与朋友通过网络联系。”徐丹丽说,由于饮食气候的差异、与亲人朋友失联的无助,让第一天抵达的她在深夜里久久不能入眠。
徐丹丽住的地方海拔很高,每天早上10点,她和伙伴们步行下山去学校。途中,尘土飞扬,即便是每天都带着口罩,但晚上的洗脸水还都是黑色的。
那里的学校很小很旧,全校只有三个老师,要负责100多个学生的学习生活。所以,到了寒暑假,就只能通过零星的志愿者来满足日常的教学需求。
“孩子们对学习中文的热情非常高,我们相处得很融洽。”徐丹丽说,在学校与其说自己是老师,倒不如说是大姐姐。“我们教他们数学和中文,他们教我们唱尼语歌、跳民族舞,大家都学到了新东西。”
期间,徐丹丽和另外两位志愿者相互协助,给孩子们尽可能地带去更多的知识和欢乐。
21天的支教经历是笔宝贵的人生财富
说起在支教学校发生的故事,徐丹丽有很多感触。
其中有个叫米它奇的男生,他的父亲由于意外事故失去了劳动能力。“虽然生活带给他很多的不幸,可是他很开朗,总是会画一些图画送给我们。他画得很好,我对他说,你将来可以当画家,他却很害羞地逃开了。”
还有3年级的一个女生,比同班的其他孩子大5岁,由于家庭原因被迫寄宿在学校。“晚上很冷,她只穿着一件短袖就熬过去了,第二天上课又总是很认真地学习。”
时间很快,21天的尼泊尔支教之行转眼间就结束了。临走那天,徐丹丽收到了孩子们的小礼物:一个小小的玻璃雪球和一条小项链。
“虽然这些纪念品不值钱,可我却分外珍惜。”徐丹丽说,“孩子们教会了我感恩,他们是那么热爱生活,那么努力学习,我还有什么理由抱怨生活呢?”
这次是徐丹丽第一次去尼泊尔,也是第一次要离开父母那么远。她说很享受这个过程,这将会是她人生最大的一笔财富。(记者 林晓莹 通讯员 林佳琦 王汝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