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兴:合理安排工期 村民提前一年住上楼房
“咱们也能住上楼房了。”昨天是丰台区西局村保障房验收的日子,村民老张刚看完房,就迫不及待地给家里人打了个电话。在电话里,他对房子的质量赞不绝口:“不错、不错,下一次带你来看。”
看到村民这么满意,中建一局三公司西局保障房项目经理高明兴露出了笑容。他告诉记者,按照计划,西局村保障房原本在2014年7月交房,但通过合理安排工期,工程的进度大大加快,这样,村民们可以提前一年住进新房。
工程提前一年完工
西局村2010年被北京市列为50个重点改造村之一,这里的保障房项目施工面积达50多万平方米,包括28栋住宅楼和配套设施。
2010年10月,项目正式开工,然而工程的进度并没有想象中的顺利。“到去年6月,这里的拆迁工作才刚刚完成。”高明兴对记者说。尽管困难重重,但施工人员还是通过分头同步施工的办法大大缩短了工期。
所谓分头同步施工,就是一面进行主体结构施工,另一面进行初装修。这就需要同时组织多路人马,主体结构施工完成水泥凝固验收达标后,立即进行初装修。
在这种进度下,施工时间就要精确到每个小时,一个小时要使用多少水泥,砌多少块砖,都进行精确控制。最终,项目部依靠这种精细化的管理,创造了提前一年完工的记录。
首次使用防水螺丝
“保障房是民心工程,也是民生工程,所以我们在施工时注意每一个细节,像防水我们就采取了多重措施。”高明兴说。
据介绍,室内卫生间做完防水后,要做3遍闭水试验,第一次是在水泥凝固后进行,第二次是防护层撤掉后进行,最后一次则是交房前进行。
在室外,中建一局三公司施工人员同样重视防水。房屋外墙上几乎每平方米就有一个直径为2厘米的穿墙眼,为了防止渗水,他们将防渗水螺丝装入了穿墙眼。
“这种防渗水螺丝是我们第一次在保障房施工中使用,目的就是保证房屋质量。”高明兴说。
施工精确到毫米
在西局保障房项目,施工精确到毫米。为此,施工人员购买了8台红外测距仪,用于分户验收,并准确记录数据。
“有了红外测距仪,就可以保证施工时没有误差,墙的两侧净空距离一致。”高明兴对记者说。
设计讲求人性化
“这些保障房使用的是地暖系统,这样就使村民以后不用费时费力地更换暖气管了。”高明兴说,他们站在居民的角度考虑问题,进行了多项人性化设计。比如,窗户采用进口配件,平时通风可以平开,下雨时就可以上开。(本报记者 马 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