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迪拜老区鞋城温州商人向华兴
人物介绍:35岁的温州人向华兴2002年来迪拜卖女士皮鞋,在经历了开始的困难后,现在生意覆盖40多个周边国家,年销售额达千万。
破旧的老城,中国人的起点
中国日报网消息:在很多人眼中,迪拜是一个极其奢华的地方。800多米高的迪拜塔、七星级的帆船酒店都成为这座城市的标志。可是略显破旧的Deira老城,才是最纯粹的迪拜。
10多年前,Deira才是迪拜起飞前的市中心。同时,它也是很多中国商人奋斗和梦想的起点。
35岁的温州人向华兴2002年秋天到迪拜销售女士皮鞋,他的店就开在老城的“鞋城”。
其实所谓“鞋城”,就是指迪拜老城三个最主要类似于北京天意小商品市场的中国商品城,其中以批发中国鞋为主。另外还有一些中国人开的中药店、小超市、旅行社、网吧等等。
在阿联酋有大约20万中国人,包括5至7万的商人,而向先生这样销售国内皮鞋的是其中最主要的部分。
在鞋城周围,狭窄的街道两旁开着不计其数的小店,店主无论是印度、巴基斯坦人、还是当地人,都主要经营一些中国产小商品。而他们中间很多人的货源就是鞋城里的中国经销商。
向华兴的店位于三座鞋城中最新的一个,开业于2002年。
从面积上来看,他的小店不仅在当地整个中国人商圈,就是在鞋城也是比较小的。大约十五平米的小店里整整齐齐的摆着上百双各式各样的女士皮鞋。单双皮鞋的成本价也就在50元左右。很难想象就是这家不起眼的小店把中国皮鞋卖到中东、非洲40多个国家,使自己的年利润达到两百万人民币以上。
努力与创新造就成功
和大多数在迪拜打拼的温州商人一样,教育程度并不太高的向华兴,把自己在迪拜的成功归功于努力与不断创新。
刚过来的时候,他基本上不会说什么英语。和人交流也只能一个单词、一个单词的往外蹦。和外国人谈生意非常困难。
生性乐观的他却不着急,他说中国人就是“沟通能力强”,通过一边蹦单词、一边比划,生意也就做下来了。“老外有时候怪中国人不说英语,我还怪他们不会说中文呢,”向先生得意地说。
现在向先生已经摆脱了语言的障碍,和老外沟通容易多了,生意也就更加容易。
不过生意的成功与否最主要还是看自己产品的质量。
在迪拜做生意的几年,向先生经常往返于迪拜和国内。每次回国,他都把这边顾客要求和市场信息带回,然后再带回迪拜一些新产品。
现在,经常会有一些非洲的商人坐着飞机到迪拜来看他小店里的产品,然后下订单。
在迪拜“很有成就感”
但成功的背后,向先生也和很多在迪拜打拼的中国商人一样忍受着背井离乡的孤独。虽然爱人在迪拜陪伴着自己,一起打点生意,可他们的孩子还在温州的老家。
我问他想不想以后回家,向先生说“肯定想”。但这边的生意还需要他,而且他觉得在迪拜做生意“很有成就感”。
所以,他还打算继续在这边奋斗。
不过这位小有成就的中国商人却“没有考虑”向迪拜的核心领域,如港口、物流、金融等产业进军,他觉得“自己一直都在做皮鞋,已经有了感情。”
他只希望把自己的生意越做越大,生活越过越好。
来源:《中国日报》(记者 张海洲) 编辑:肖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