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消息:迪拜危机震惊了世界。它对中国的全部意义在于:以自己的现身说法,警示中国:任何一个过于倚重房地产的经济体都必然走向崩溃。
中国房地产业与金融的捆绑,比迪拜更严重。根据央行发布的报告,截至今年6月末,商业性房地产贷款余额为6.21万亿元,如果算上房地产业的社会集资,数额更大。而庞大刺激经济计划所耗用的资金更为惊人。国内学者研究认为,2010年,我国地方债务的总额将超过10万亿元,而国内的研究机构则认为可能超过13万亿元———这仅仅是地方政府的债务,还没有计算中央的债务。
对照历史,这是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数字。
回首上个世纪90年代,密集的基本建设投资后,留给了银行超过3万亿元的坏账,大型国有银行处于破产边缘———而那个时候的基建规模比现在要小得多。中国为了解决这3万亿元坏账,付出了巨大代价。先后通过发行特别国债补充资本金、成立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剥离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外汇储备注资等方式,最终使这些大银行摆脱危机,并包装上市。令人痛心的是,贱卖资产,低价引入的海外战略投资者最终成为投机者———他们在赚取巨额利润之后溜之大吉,而中国不得不重新面对未来的危险。
中国现在最大的一个隐患是:严重依赖房地产,严重依赖民生行业的发展———推动GDP增长最快的力量居然来源于民生领域,而民生领域恰恰是政府应该做好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这正是GDP虽然快速增长而民众生活压力日益增大的根源所在。
要豪华的数字,还是要民生;要表面的奢华,还是要民众的幸福……这不是哈姆雷特要面临的问题。当中国的物价绝对水平超过欧美,以挤压民生为代价支撑起来的增长模式还有多少空间可施展?这种畸形的发展模式还能持续多久?
当财政部规定“企业按月按标准发放或支付的住房补贴、交通补贴或者车改补贴、通讯补贴,应当纳入职工工资总额”时,实际上开创了对福利征税的一个恶劣先例。当几元钱的饭补也成为征税的目标,实际上在预示着为了完成基建投资而对资金筹集的迫切和焦灼。
迪拜,以自己的惨痛给了中国一个警示,但中国未必买账。
来源:经济参考报 编辑: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