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激烈的角逐,昨日,被誉为“重庆经济发展轨迹的缩影”的重庆企业100强评选落下帷幕。经过市经信委、市企业家协会、市商委等14个政府机关、协会共同评审,重庆企业100强(榜单此前已公布)、重庆服务业企业100强、重庆制造业企业100强出炉。
本次评选改变了以往只综合性评选重庆企业100强的惯例,将重庆100强企业“一变三”,特别新增重庆服务业企业100强和重庆制造业企业100强评选。
榜单扩大了,上榜门槛却并不低,重庆经济的飞速发展确实让人有些目不暇接。在重庆企业100强中,位列第100位的重庆药友制药以15.39亿元营业收入入榜。虽是垫底,但其实力依然不容小觑。它的入围,直接将重庆企业100强的门槛从去年的7.5亿元提升至翻倍水平。
2011年的重庆企业100强,共完成营业收入6613亿元,同比增长32.3%,净增1616亿元;实现利润291亿元,增长57.3%;总资产9155亿元,增长30%。100强企业营收增长的同时,共吸纳80.32万名员工就业,与去年相比新增就业7.36万人。
长安成重庆首个千亿级企业
评选名额的增加,并不是简单的量的扩大。重庆晚报记者从榜单上看到,上榜的百强企业营业收入、净利润、资产总额、纳税总额和从业人员都有大幅度提高。同时,今年的评选也显得有些白热化,国际、国内知名企业如惠普、永辉超市、国美电器、家乐福等也纷纷参选。
市企业联合会介绍,之所以出现评选白热化,主要原因是大块头企业参与度提高,挤掉小一些的企业的“生存空间”。今年100强(综合性)中,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的企业有15家,比去年增加3家。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长安汽车营业收入超过1000亿元———成为重庆首家营业收入超千亿级的企业。而在去年,其营业收入则为818.61亿元。
重量级企业的营业收入增加,直接导致今年评选的入围门槛提高,从去年的7.5亿元跃升至15.39亿元。“重庆企业百强的入围门槛8年间的涨幅达12.4%。”重庆企业家联合会会长陈之惠说,这样的变化充分体现了重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态势,重庆企业100强发展变化是重庆经济发展的缩影。
第三产业发力改变产业格局
电子信息产业的异军突起是今年100强企业的一大亮点之一。
据市企业协会介绍,以前的重庆是一个以传统工业为主导的老工业城市,其中汽摩产业一直以来都是重庆第一支柱产业,其经济总量占重庆工业三分之一。近几年重庆提出了大力发展IT产业的战略决策,引进了惠普、宏碁、富士康等世界知名的电脑品牌企业或代工厂,一定程度上也改变了我市的产业格局。而这些电子信息企业今年也大规模地出现在榜单中。
回顾去年,100强在一、二、三产业分布结构是1:71:28,今年的格局则出现了积极的变化。在重庆企业百强中,第一产业1户;第二产业66户(其中工业51户,建筑业15户);第三产业33户(其中商业19户,交通运输物流业6户,房地产业5户,金融保险业2户,工程勘探设计1户),最终形成1:66:33的格局,第三产业可谓异军突起,以新增5户的数量强势入榜且排位不俗。这样的格局也更接近市政府规划的第一、二、三产业“9:53:38”的结构,更趋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