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输血”到“造血”
目前,市政府每年拿出3亿元专项资金发展微型企业,这笔“真金白银”,将帮助千万个微企业主从此踏上了致富之路。
市长黄奇帆在今年年初举行的全市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会上,再次强调了发展微型企业的重要性:“我们常说,大企业强国,小企业富民,微型企业就是富民的企业。政府支持微型企业发展的这笔钱,是一份扶贫帮困的钱,是缩小‘三个差距’的钱。”
谈到3亿元扶持资金,市工商局局长、市微企办主任黄波算了一笔账——3亿元发展3万微企,能带动20万人就业。而如果这些人失业在家,按照每人500元/月左右的低保和失业金补助,政府一年要掏10亿元。两相比较,发展微型企业不仅能帮财政节省资金,还能产生极好的社会效应。
换言之,为了扶贫帮困,政府同样要投入一笔不小的开支,但这是“输血”式的帮扶,钱花完就完了,不具备可持续性。然而,把同样的一笔资金用来扶持符合政策的微型企业,不仅对弱势的群体雪中送炭,而且将激发无穷的市场活力,未来带来的财政效益和社会效益将不可估量。
忠县石宝镇新政村的陈建安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他1992年外出打工,挖过土、杀过猪、当过电焊工、承包过工程。2010年9月,陈建安回到家乡开始创办微型企业,办起了梅花鹿养殖场,同时还获得了财政补助5万元。目前,业务发展稳步前进,还带动周边80位村民致富。
巫山县大昌镇库区移民彭正权外出务工学到电子产品加技术,2010年11月回乡申办的微型企业“巫山大昌镇华铖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从开业时的10个工人,半年来经过艰苦努力,产品质量不断提高,现在月营业额已达到6万余元,旺季就业人员已达到30余人。
梁平县返乡农民工谭天胜,去年11月回乡创业,办起了电子元件加工微型企业。如今,月产值达到40万元,从业人员扩大到200-300人,员工大多都是当地的农民。一个女工说,在这里打工可以“家庭事业两不误,而且也少了在外奔波的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