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三峡》摄制组在万州中学拍摄(资料图片)
以史诗电影为基调的影片《中国三峡》自放映以来,以其独具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让观众获得一种心灵震撼,影片中体现出的三峡精神,引起库区人民的共鸣。
三峡工程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水利工程,《中国三峡》从国家的层面对三峡工程进行了全面总结和展示,其高规格、高质量的水准奠定了它的权威性、唯一性和典藏性。
影片导演杨书华曾表示,为避免影片出现假、大、空现象,创作组力求通过放大细节,拍活情节,让影片生动而丰满。同时,运用对比与揭秘等方式,力求使影片在充满人文特性并富有理性色彩的同时,做到思想性、文化性、普世性兼备,史诗感、艺术感、认同感皆有。
来自奉节县的重庆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学生向上说,自己的老家就是在三峡工程蓄水时被淹的,现在父母已经在主城买了房,全家人马上就可以住进新房。搬离旧居虽然有很多不舍,但当看到整个三峡工程的壮观气魄和巨大的经济效益时,又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三峡工程改变了家乡的面貌,家乡跟以前比起来发展变化很大!”从巫山县到主城上大学的朱安铨感受到了家乡的巨大变迁,认为三峡工程不但便民,还带动了家乡的经济发展。作为一名来自库区的大学生,朱安铨希望毕业后能回到家乡工作,因为现在家乡的发展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
《中国三峡》记录的是历史和现在,同时还记录了那些为三峡工程无私奉献的人的故事,这些故事汇集成为三峡精神。而在新时期的今天,又该如何弘扬这种三峡精神,为五个重庆建设做出贡献?涪陵区政协副主席杨欣认为,三峡精神是一种舍小家顾大家的牺牲精神。三峡工程从国家层面来说是存利的,而对于在库区生活的人来说,他们牺牲了自己的小家园,这对于一般的农民来说是很不容易的。三峡精神不仅仅体现在搬迁过程中,在后期安置、发展致富过程中都有所表现。影片《中国三峡》是一种宣传三峡精神的方式,让全国人民都能通过影片体会到三峡库区人们的牺牲精神,看到三峡工程的成就和意义。
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蓝勇认为,《中国三峡》不但阐释了三峡移民精神,更阐释了三峡精神。这种精神是三峡人民依托三峡山水在历史长河中创造出来的精神,包含以巴人为代表的忠勇刚烈的品格、以楚人为代表的开创奋进的精神,以及承担大义、舍身为国的自我牺牲精神,这种精神也将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来源:重庆晚报 编辑:于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