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关:“细节决定成败”
2005年6月,我被调到报社新成立的公关资讯部。当时,我们接过了在香港版的CEO圆桌论坛,转战北京、上海、宁波等城市,以企业社会责任、环保、能源、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等众多国外500强企业关心的话题,开展了近30届的论坛。从实际调研策划、组织落实、总结反馈等环节中,我开始了解到公关最基础的一项工作,即会务实施和团队合作。永远忘不了团队在上海会前三天三夜不睡觉的紧张筹备,永远忘不了提前半个月只身前往宁波落实各项接待部署保证会务顺畅,永远忘不了每次会议结束后金发碧眼的CEO对我们的赞赏和鼓励。这个时期,我自学了很多公关和项目管理的知识,懂得了品牌对一个企业的意义。我们开启了每天挑选翻译《中国日报》重要新闻,输送给央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其他媒体的品牌推广方案。
我们更深知企业内部公关更为重要的道理。《慧眼》当时应运而生,我负责人物栏目,采写了一大批报社普通但有有着传奇经历的人。这让我深入地懂得了中国日报人——一群有着新闻职业操守和理想的国际传播人才。
细微之处见精神。细心、专业——是我在后来工作中一直要求自己的标准。
采编:“一枝一叶总关情”
2006年,我已算得上接触了两年的跨文化交流。作为一个英语专业毕业,渴望用英语准确表达,传播中国文化的新闻从业者,我申请回归采编部门“锻炼笔头”。当时的特稿部老师和外专手把手教我遣词造句。
在《北京周末》采写文化新闻,我发现了自己喜欢的领域,民族民间文化,也就是2003年以后被称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如发现金矿一般,义无反顾地投入到对一个个传承人和传承技艺的采访之中,并于2006年工作之余,去文化部直属研究机构中国艺术研究院在职攻读研究生,主修艺术学“非遗”方向。感谢特稿部的领导和同事,给予我学习期间的莫大支持和指导,使我在读研期间,还能理论联系实践,顺利完成采访和学习任务。
2007年8月,我幸运地被报社公派,去美国夏威夷大学访问学习。访问期间,我完成了人生的第一本英文书籍——《北京绝活》。在总编辑肯定,报社前辈的后方支持下、这本小书具有一定品质,后来,在2008年的奥运会上,得到了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先生的赞许和签名。
2008年回国后,我赶上了中国日报大力拓展海外业务的浪潮,被选调的刚刚成立的《美国版》,开始接触经济类、社会类的新闻采写。我的一些调查性采访获得社内的好新闻奖。这都培养了我对文化现象的综合思维和解读能力,启发了我对文化产业的关注方法。
2009年,我从中国艺术研究院毕业,成为国内第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方向的研究生,也拿到了报社采编的中级职称。
管理:“迎接全媒体时代”
在从事文化传播过程中,网站的新媒体和多媒体是对我有着强大的吸引力。文化的表达需要丰富和多元,视频、音频的记录有时候会比文字更进一步。而多媒体手段合成的文化产品,更具有持久的生命力。2009年,我有幸被借调到网站,负责中国日报网和文化部合作的“中国文化网”项目,学会带领团队,以网络信息技术,搭建中外文化资源的交流平台,并为报社创造经济收益。对网络技术一无所知的我,在网站同仁的帮助下,快速成长。项目PPT策划、网络模板设计、技术后台编码,多媒体视频剪辑,视频访谈,流量统计,页面优化、网络推广等等都逐渐成为我日常工作语言。文化项目调研、策划、洽谈、执行、总结,我在忙忙碌碌中,享受一次次文化创意带给我和团队的快乐与充实。
看起来,8个年头,7个部门,很多同事或许会笑话我,“这丫头真能折腾!”可回头细想,其实每个岗位的“被选择”和“主动请缨”,恰好和中国日报社顺应国际传播趋势和跨越式发展轨迹紧密关联:2004年,入世刚3年,许多跨国企业刚刚进入中国市场,对中国的政策和环境还存在一些疑虑,适时推出“中国日报总裁圆桌论坛”,搭建交流平台,帮助跨国企业熟悉国内市场。2008年,北京奥运会百年梦圆,中国向世界展示其改革30年后取得的巨大变化,为了更好地向国际社会传播中国的发展和变化,中国日报及时推出《美国版》,之后陆续推出《欧洲版》、《亚洲版》,我从特稿部抽调到《美国版》。2009年,伴随微博、移动互联网、手机电视的发端,第二轮互联网新技术浪潮之际,我来到了网站,开始多媒体传播的实践与学习。2010年,大力发展国家软实力,将文化作为支柱产业成为自上而下的共识。我也幸运地参与到网站文化频道和中国文化网的构建和运营中,而且更为坚定地去做一个中国文化国际化传播的记录者和推动者。
有位哲学家说过,唯有不断试错才能理解成功,经历是一个人最大的财富。
美好的青春岁月,我觉得没有虚度。中国日报见证了我的勤奋与拼搏。
被遗忘的日子,我仍旧感恩。我见证了中国日报的大踏步向全媒体集团进军的光辉历程。
网站 陈晓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