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 期间,北京外国语学院的建设遭到严重破坏,教育事业的发展受到重大挫折。 但在周恩来总理的关心爱护下,学院在外语人才的培养和教学工作上,多次得到了总理明确指示,学外语要天天练,要练好三个基本功(政治思想、语言本身和各种文化知识),引导我们正确处理政治与业务、理论与实践及其教学之间的关系。在周总理的亲切关怀下,学院坚持办学,为国家培养外语人才,做出了贡献。
周恩来总理对外语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的关心
1968年底,为了保护和储备外语人才,周总理指示,六七、六八两届学生由外交部统一组织到唐山地区北京部队的几个农场劳动锻炼,同时学校派出外语教师进行教学和辅导。
1970年7月,国务院根据周总理指示,决定北京外国语学院69、70两届学生暂不分配,留校进修。这两届学生留校期间根据周总理“天天练”的指示,在参加运动和劳动的同时,坚持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学习外语。1971年10月,他们又提前从沙洋干校回京,集中一年多的外语学习和培训,1973年3月分配工作,成为各条战线上外语、外事工作的一支新的力量。
1970年10月、11月周总理接见宣传队和学院师生代表时,从11月6日到20日先后五次着重谈外语教育改革问题。着重谈外语教学改革的方针,原则等重大问题,从学院办学方针、培养目标、学制、到教材编写、教学方法等作了许多指示,提出了打好政治思想、语言本身和各种文化知识3个基本功的要求,并检查了学生学习外语天天练的落实情况。
1971年8月30日,周总理指示,应在我国外语教学中进行录音教学。同年9月9日,外交部将这一指示转告我院研究执行。
1972年10月,根据周恩来总理指示,我院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开设《广播英语》节目。外交部对此广播十分重视,经常派浦寿昌(时任外交部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等同志审听录音。
1970年4月,学院迁湖北沙洋,办“五七干校”,一边劳动,一边继续搞运动。不久,周总理就派人帮助宣传队研究外语教学改革和恢复招生的准备工作。1971年暑期恢复招生,10月,第一批工农兵学员800人在沙洋入学,举行“文化大革命”以来第一个开学典礼。 1971年至1976年的六年中,我院招收的工农兵学员2190人。
外语教学的恢复整顿工作
1972年学校奉命由沙洋迁回北京。 在周总理关怀下,1973年2月,中央任命廖承志同志担任院长。廖院长到校后,注重抓教学工作,他强调要把外国语学院办成又红又专的外国语学院,指出:第一,把系恢复起来。教学要有中心,中心是英语。第二,增设一年制的预科,给学生补习文化知识。第三,不能单打一,要开设第二外语。第四,国家经济困难,要勤俭办学。第五,要搞好教材建设。
遵照廖院长的指示,学校开展了以下具体工作:
学院修改教学方案,制定了从1973年入学的新生起开设预科和第二外语的具体计划。教学方案规定,学院培养目标为:又红又专的外事翻译,掌握外文的外事干部和部分外语师资。
在教学组织上,恢复了系的建制。
招生工作采取在地方对推荐对象进行政审和文化考察的基础上,学院坚持要对报考外语专业的学生进行政治复查和补充考查(包括外语和口试等项)。
在进行科研活动方面,根据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指示,英语系于1971年9月制定了《汉英词典》的编纂计划,10月开始编篡工作。1975年在广州召开的中外文词典编篡会议上,学院承担了编写《汉英词典》、《汉德词典》《西汉词典》等18部词典的编写任务,并列入了国家出版计划。
在社会服务方面,1969年9月,学校派出小分队,为首都机场等单位举办了英语俄语培训班,1970年在沙洋举办英语教师短训班。1973年后,又帮助一些单位翻译俄文资料,培训外语科技人员。从1973年起英语系教师承担了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业余广播教学的任务,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和好评。
来源:北京外国语大学 编辑:孙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