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老说道,中东有四大特点,她有着灿烂的文明、丰富的石油资源和重要的战略位置,而这三大特点引出了第四个特点――争端的频发地。这也是兵家“欲得世界,必先得中东”的缘由。从上个世纪以来,中东人民一直都倍受战争的困扰。
21世纪的曙光 虽然照到了世界大地,但却难以驱散长期厚积于巴以上空的阴霾。这里依旧硝烟弥漫,干戈迭起。八年的 两伊战争给两地的人民带来无法弥补的创伤,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更是雪上加霜,到处是难民棚和废墟, 相对于二十几年前的标准,人民的生活水平不但没有进步,就连保持原来的水平都很艰难。
对于中东――这个自己工作了近30年的地区,除了焦虑、担忧之外,孙老更多的是关切与祝福。2002年,孙老离开中东,从外交第一线退下来,虽有不舍与惦念,但他离开得很从容、很平静。当时他没想到,自己会在花甲之年重返中东、重返巴格达。
花甲之年临危受命
2003年3月20日,伊拉克战争爆发;5月,美军宣布结束对伊拉克为 期4 0多天的大规模军事打击;6月,中国政府开始着手进行驻伊使馆的复馆工作,当时,已退休半年的孙老临危受命,接受了这项任务。辞别了80高龄的父母,花甲之年的他和其他6名人员再次踏上了伊拉克的土地。随行的还有6名全副武装的武警战士,时刻保障他们的安全。
伊战后,整个国家局势动荡,几乎天天有爆炸事件和人员死伤的报道,为安全考虑许多外国驻伊的工作人员纷纷撤出,“朝不保夕”这种说法在当时的伊拉克可以说毫不夸张,孙老一行人在伊拉克早上出门都不敢保证晚上能平安回来。当被问及“是否害怕死亡”,孙老从容答道:“死谁不怕,但怕有什么用!这种事经历多了也就无所谓了。”
的确,对于我们平常人来说,和平年代穿梭于炮火之间是不可思议的事,但对于像孙老这样的久经历练的外交官来说“是工作,是使命”,是份内的事,没有干不干的问题,只有干不干得好的问题。 重返巴格达后,中国驻伊使馆已被洗劫一空,孙老一行不得已搬进了距离美军驻伊司令部只有一公里之遥的曼苏尔饭店,因此爆炸声和枪炮声经常不绝于耳。孙老形容那段生活是“在枪声中睡,在炮声中醒”。
就是在这种动荡的形式下,却发生了一件让孙老意想不到的事情,这也是在他近四十年的外交生涯中从来都没有遇到过的。
2004年4月11日,七名中国工人被不明身份的伊拉克武装分子绑架。孙老曾先后担任过中国驻沙特阿拉 伯、伊拉克、伊朗大使,对于中东错综复杂的局势非常了解。面对这次突如其来的人质事件,他冷静分析局势,立即展开营救工作,并尽快向国内汇报。中国外交部在第一时间召开了新闻发布会,表明了我国对于此事的态度。同时,孙老在伊拉克开展民间外交, 利用个人关系与伊当地有影响的宗教组织——长老会取得联系,通过他们向绑架者传话。
为了找到更多解 救中国人质的渠道,孙老亲自到半岛电视台用阿拉伯语发表讲话,向武装分子表明我方立场,呼吁他们尽快地放回被劫持的人质。他声明,这些中国人是抱着对伊拉克人民的友好来务工经商的,是为中伊两国的友好工作的。经25个小时全方位、多渠道的营救,中国人质事件得到了圆满的解决。
孙大使和以色列总统佩雷斯
在描述这些事情的时候,孙老的语气从容、平和,流露出一种恬然、安详。此时,他身后书架上的“感动中国”的奖杯在阳光的照射下,发着温暖而祥和的光,让人感叹这种淡定后的不平凡。世界听到了这位长者的坚定声音,也看到了他伟岸的身影——“这个老人不知疲倦地奔走,前方,是他必赴的使命;身后,是让他骄傲的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