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指五十年,深情依旧
——访刘芳本叶本度
一次在上德语课的时候讲“什么是年轻”,一位同学立刻举出刘芳本老师的例子。可见这位今年已经73岁的德语教授在学生心目中拥有怎样一颗年轻的心。就像提到格拉芙就不得不说阿加西一样,“刘芳本”“叶本度”这两个名字也是几十年紧紧相连着。究竟这对步入金婚的夫妇有怎样的魅力让人们如此为之倾倒?
背景链接:
刘芳本1936年出生于福建省厦门市,1956年毕业于青岛二中,1961年毕业于北京外语学院德语系,现北京外国语大学,并留校任教。70年代曾担任周恩来、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的口译员。1984年荣获德国洪堡科研奖金,赴德研学日耳曼语言学和文学。90年代初获得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叶本度,1935年3月出生于江苏无锡。1956年毕业于哈尔滨外语学院俄语系,现黑龙江大学外语学院,1961年毕业于北京外学院德语系,现北京外国语大学,先后以优异成绩后的两学院学士学位。
年轻的心
笔者作为德语系的学生,与刘芳本老师有过数面之缘。刘老师尽管年逾古稀,仍然活跃于各种学生活动中,对于学生工作也是非常支持,也许这也是为何她深受学生尊敬和爱戴的原因之一吧。做这次采访的时候,刘老师与叶老师已经身在德国海德堡,百忙之中仍然与笔者用e-mail交流,没有半点推脱敷衍。
印象中的刘老师更像一个激情四射的青年讲师,站在讲台上从不忘与学生互动,脸上也总是毫不做作的笑容。对此,刘老师说:“我从小生性活泼,爱说话,上课敢发言,小学四年级老师教我参加演讲比赛,我从不发怵。我的家庭是一个既富于传统道德,又很温馨,很民主的家庭,这种气氛下孩子们的童年必定快乐幸福,充实。父亲是留美博士,回国后应聘厦门大学化学系,很快他成为那时候相当有影响的化学家。他的民主和自由是从美国带回的。”
刘老师和学生在一起从1961年大学毕业开始至今,她一直觉得快乐,不是玩得快乐,而是互相沟通后开始知道学生们的所需所乐。
1961 到1997年刘老师没有第二职业,即使有,例如借调当口译,陪团,都是不给报酬的。她也做过多项志愿工作。
后来,刘老师被聘请教短训班德语,这是有酬劳动。但是在教了四年短班之后,她又继续做起社会活动和学生活动。2004年至今,她把时间献给学生,老年人,工资太低又出了家庭问题的农民工,等等。她说:“帮助了别人有酬劳,固然很高兴,但是帮助了别人不索取任何回报,这个快乐更为纯洁,高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