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忠(1909-2008),原名纳寿恩,字子嘉,阿拉伯名叫阿布杜·拉赫曼。著名阿拉伯历史学家,阿拉伯语教育家。1909年3月出生在云南省通海县纳古镇纳家营的一个回族家庭,是元代忽必烈派驻云南任平章政事的赛典赤·乌马尔·赡思丁的后裔。到纳忠的祖父一代,已是普通的农民,并且仍笃信伊斯兰教。1940年毕业于埃及爱资哈尔大学,获“学者证书”。接着考进该校的研究院,专攻阿拉伯历史与伊斯兰文化。
曾任中央大学、云南大学教授。1958年后,历任北京外国语学院教授、亚非洲史学会第一至三届会长,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届沙迦阿拉伯文化奖获得者、巴基斯坦“希吉来国际学术奖金”提名委员。中国民主同盟成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长期从事阿拉伯历史、伊斯兰文化的研究。2008年1月24日中午在北京逝世,享年九十九岁。
1937年7月,正在埃及读书的纳忠,在当地报纸上看到一则消息,说国际网球公开赛将于近日在开罗举行,并说上届网球冠军得主、日本人许承基已到达开罗参赛。纳忠心里感到很奇怪,“许承基”这三个字明明是中国人的名字,怎么可能是日本人呢?于是他约了两名中国学生,四处打听,终于在球队下塌的宾馆找到了许承基本人。许说:“我是中国人,谁说我是日本人呀?”纳忠把报纸拿出来让许看,许说:“我不懂阿拉伯文,不会看。”纳忠说:“让我们来为你更正好啦!”于是,他们举行了一个隆重的欢迎茶话会,请来新闻记者和各个社会团体代表参加。纳忠在会上致欢迎词后,由许承基讲话,他坚定有力地说:“我是中国人。不允许任何人随意改变我的国籍。”第二天,当地报纸在醒目位置刊出了许承基的声明和大幅照片,还有茶话会的盛况。这次活动,使埃及人和其他外国人增加了对中国的了解,也对中国人的爱国行动产生了敬佩之情。纳忠先生曾在1939年2月间,与马坚等同学一道,奉国内回教救国协会之命,赶赴沙特阿拉伯麦加监督抵制侵华日寇当局派出的伪“华北回民朝觐团”,并在埃及的《金字塔报》等阿拉伯世界大报、电台上撰写了大量文稿,宣传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揭露日寇的侵华罪行,赢得了阿拉伯世界对中国人民抗日救亡斗争的声援和支持,被当时国内报刊誉为“中国在中东的外交抗日战士”。1940年回国后,出任云南明德中学教务主任、代校长,兼任《清真铎报》主编。1958年,奉调入京,参加外交部直属的外交学院阿拉伯语系的筹建并出任系主任。1962年,外交学院合并到北京外国语学院,纳忠先生仍然担任阿拉伯语系主任,从此耕耘在中国阿拉伯语言、历史和伊斯兰文化教学研究的园地里,度过了古稀耄耋,直逼百年岁月。纳忠先生曾荣获不少殊荣,如国务院评为第一批“对高等教育事业有突出贡献”的专家;2001年10月25日,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法国巴黎授予的首届阿拉伯文化沙迦国际奖,因年事已高未能出席颁奖仪式,中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代表张学忠代表先生领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