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中国公共外交协会与海淀区文化发展促进中心共同主办的“西山文化沙龙——北京西山中法文化交流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作为海淀西山中法文化交流系列活动之一,来自中法两国政府机关、研究机构、企业代表共10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
研讨会上,中央文史馆馆员、中国公共外交协会副会长舒乙、贝家花园主人贝熙业之子让•路易•贝熙业、中共海淀区委常委、宣传部长陈名杰等10位嘉宾,就北京西山中法友谊史迹群、当代西山中法文化交流发展趋势、贝家花园、传承中法历史,共建文化西山等主题进行了认真、热烈、坦诚、深入的对话与交流。
海淀西山见证百年中法友情
距北京天安门以西约50公里的海淀西山,聚集过一批法国精英和民国时期的名人。中国知识分子与法国友人在海淀西山进行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和社会改造运动,中法大学及其附属机构是西山中法交流史迹的重要内容,李石曾、贝熙叶、铎尔孟等人都曾在此执教,并努力改造中国的当时落后的中国。中法文化交流事业在此蓬勃发展,由此形成了中法文化交流圈,形成了包括贝家花园、温泉中学、圣•琼•佩斯故居在内众多的交流史迹群。
李石曾1902年赴法留学,1920年与蔡元培在北京西山创办中法大学,三年后,建成了中法大学附属温泉中学和小学。从建校到1938年,共有23名毕业生留学法国,8人获得博士学位。北京西山不仅传承了中法民间友谊,也记载着20世纪初中国青年留法勤工俭学的酸甜史。
早年留法的李石曾,边学习边打工,1909年在巴黎创办了“巴黎中国豆腐工厂”。他在工厂内开设夜校,让工人白天做工,夜间学习中文、法文和科学知识。1912年,李石曾与吴稚晖、蔡元培、张继等人在北京发起“留法俭学会”,大力倡导赴法勤工俭学。
1919年3月,中国青年学生开始成批赴法留学。先后共有20批来自18个省的学生留法,包括邓小平、周恩来、向警予、陈毅、蔡和森、王若飞、李维汉等。
20世纪初,一批法国精英和曾赴法留学的民国名人活跃于西山一带,包括《红楼梦》法文翻译者铎尔孟(翻译者为李治华,铎尔孟为其老师,指导其按照法文古体诗格式翻译)、196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法国诗人圣•琼•佩斯、法国著名医师贝熙业等。他们引进了法国先进经验,在中国农业和教育领域做了诸多改革尝试。著名的法国诗人、外交官、196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圣•琼•佩斯的名诗长篇杰作(远征为长诗)(《远征》就是在西山一个破落的道观中写就(著成)的。
小贝大夫重回西山,讲述中国情缘
贝熙业是一位在抗战期间无私地援助中国人民的白求恩式的医生,擅长普通医学及普通外科。民国初年来华,曾任法国驻中国大使馆医官、法国医院大夫,1920年中法大学成立,任该校董事、教授兼校医。在中国生活了四十多年,1954年离开北京回法国。他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为中国的抗日运送战地急需的药品;掩护爱国青年学生、共产党干部、国际友人奔向革命根据地;为抗战勇士和平民百姓分文不取的医治伤病。
贝熙业的小儿子:让•路易•贝熙业同样是一名医生,在此次的研讨会上,让•路易•贝熙业出席并发表了演讲,讲述了自己的父亲与北京西山的历史渊源。他的父亲贝熙业生活在海淀,工作在海淀,位于海淀区北安河村的贝家花园的园主也正是这位为中国抗日战争做出卓越贡献的法国友人贝熙业,这里不仅是他和家人休闲度假的别墅,更是他悬壶济世为村民看病的免费诊所,甚至那里还曾是八路军的交通联络站。
推进中法文化交流,着手打造西山文化品牌
为做好海淀区西山一带中法友谊纪念、挖掘和文化交流促进工作,海淀区委、区政府深入挖掘西山中法文化交流资源。积极修复贝家花园、圣-琼•佩斯著诗处、贝大夫桥等历史遗迹;积极探索建立西山中法交流史迹群永久展陈、文化交流和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以此带动西山苏家坨等乡镇的教育文化和旅游经济发展,并为进一步打造西山中法文化旅游线和创意文化产业带,推动大西山旅游区发展奠定基础。
据了解,2014年正值中法建交50周年,近些年来,中法在文化、教育和科技等领域已经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合作。中法关系的不断加强,促进了两个文明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双方在文化领域的交流规模不断扩大,目前正呈现出多层次、多渠道、主体多元、形式丰富的新格局。计划推动“西山中法文化交流史迹展”、专题纪录片“贝家花园往事”、“西山国际创作季”等系列主题文化活动。同时,海淀区将与各高等院校、中法文化交流机构以及外研社等区内知名文化企业共同探索筹建中法文化交流青少年教育基地、西山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等永久性中法文化交流平台,以期充分发挥公共外交以及民间文化交流的国际合作与传播优势,不仅为推动海淀区西山文化的国际传播和大西山国际旅游目的地建设做出贡献,彰显海淀区深厚的文化底蕴,扩大海淀区的国际影响力,更加为促进中法文化交流,加强两国人民友谊,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记者 王素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