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国日报

习近平偕彭丽媛重回当年延安插队村庄

2015-02-15 09:19:27 来源:京华时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免费订阅30天China Daily双语新闻手机报:移动用户编辑短信CD至106580009009

习近平偕彭丽媛重回当年延安插队村庄

习近平偕彭丽媛重回当年延安插队村庄

习近平偕彭丽媛重回当年延安插队村庄

习近平偕彭丽媛重回当年延安插队村庄

习近平偕彭丽媛重回当年延安插队村庄

习近平偕彭丽媛重回当年延安插队村庄

习近平偕彭丽媛重回当年延安插队村庄

习近平偕彭丽媛重回当年延安插队村庄

习近平偕彭丽媛重回当年延安插队村庄

习近平偕彭丽媛重回当年延安插队村庄

2015年2月13日,农历羊年春节前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陕西考察调研。第一站,就是延安市延川县梁家河村。这里曾是习近平年轻时插队的地方,从15岁到22岁,习近平在这里度过了整整7年的光景,刚来时迷惘、彷徨;离开时,已经有着坚定的充满自信的人生目标——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昨天陪同习近平来看望乡亲们的还有夫人彭丽媛,习近平用陕北方言向乡亲们介绍彭丽媛:“这是我的婆姨(妻子)。”

场景1

介绍彭丽媛——“这是我的婆姨”

13日中午时分,往常安静的梁家河村一下子沸腾了。

“近平回来了!”“习近平来了!”

在村口一块写着“知青淤地坝”的石碑前,十几位乡亲激动地同这位当年“能吃苦、干实事、好读书的好后生”,现如今13亿中国人民的领路人握手寒暄,欢迎他回家。

47年前,15岁的习近平,来到梁家河大队,开始了他艰苦却受益终生的插队岁月——住窑洞、睡土炕,忍耐跳蚤叮咬,与村民同吃同住,打坝挑粪、修公路、建沼气池,在这里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直到1975年秋天才离开这里,整整7年时间。

见到乡亲们,习近平十分高兴。虽然每个人脸上都印刻着岁月的沧桑,但老朋友相见十分亲热。

“盈儿,你可老了。”习近平一眼就认出了村民王宪军,叫着他的小名。王宪军和习近平攀谈起来,一起回忆当年打坝淤地的劳动场景。王宪军流利背诵出当年习近平为大家编写的“战斗口号”:“决战1974年,干部带头抓路线,群众都是英雄汉……打坝一座迎新年”。习近平点点头说,40年了,你还记得!

眼前这块夹在山沟里的平整田地,就是当年作为大队党支部书记的习近平,带领梁家河村民和插队知青们打坝淤地造就的良田,如今仍是村里的耕地。

那时同习近平一起劳动的村民石春阳,如今是梁家河村支部书记。他向习近平介绍了近年来村里开展治沟造地,利用淤地坝增加耕地面积、发展农业生产的情况。习近平边听边同村民们回忆当年打坝淤地的场景,详细询问水土保持和耕地保护情况。

阔别稍久,眷与时长。1975—2015,时间整整过去40年。这中间,习近平曾在1993年回到这里看望父老乡亲,并于2007年、2008年、2011年、2014年4次给梁家河村回信,表达惦念之情,鼓励乡亲们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把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今天,习近平再次回到这片黄土地。同他一起来的,还有夫人彭丽媛。

习近平用陕北方言向乡亲们介绍说:“这是我的婆姨(陕北方言,意为妻子)。”

大家热情同彭丽媛握手,欢迎她来到梁家河。

习近平在一篇文章中回忆说,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

场景2

年货送乡亲——自掏腰包都有份

春回陕北,春阳明媚。远处沟梁上的积雪渐渐消融。梁家河村沿山而建,村民们的窑洞分布在黄土高原的沟壑之中。从村口到村里,习近平同乡亲们一起走着。

到了村委会,等候在这里的乡亲们见到习近平来了,热烈鼓掌。

村委会的小院被围得水泄不通。老人、青年、孩子,争着同习近平握手。不少当年在一起共同劳动、生活的乡亲,习近平一眼就认出了,亲切地叫着他们的名字,问候他们的家人。

村民梁耀才握着习近平的手说,你那年寄给我的钱收到了,这份情义忘不了。原来,梁耀才妻子生了重病,习近平得知后,寄来1000块钱。

村民巩政富今年68岁。习近平对他说,你当年身体特棒,摔跤是村里最好的,不过,你可摔不过我啊。大家一阵欢笑。

习近平和彭丽媛高兴地同梁家河村的乡亲们合影留念。

习近平发表了深情的感言。他说,今天能够回来看一看,心情很激动,看到大家感到很亲切。1969年1月,我迈出人生的第一步,就到了梁家河。在这里一呆就是7年。当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这里。

习近平对在场的年轻人和孩子们说,咱们是第一次见面。那时我和梁家河村结下了缘分,注定了今天会与你们相见。你们的爷爷奶奶、父亲母亲曾与我一起生活、战斗。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人生处处留心皆学问。

习近平说,当年乡亲们教我生活、教我干活,使我受益匪浅。我那时还是个十五六岁的孩子,什么都不会。后来都学会了,擀面条、蒸团子、腌酸菜,样样都行。那个酸菜很久不吃还挺想的。

习近平说,我在这里当了大队党支部书记。从那时起就下定决心,今后有条件有机会,要做一些为百姓办好事的工作。我相信这里的明天会更好。我更愿意看到的是,我们的下一代健康成长,成为为人民做有益事情的好人才。

春节快到了,习近平祝全村父老乡亲羊年大吉、喜气洋洋、蒸蒸日上、吉祥如意。

习近平赢得了乡亲们阵阵掌声。

他给乡亲们带来了年货。饺子粉、大米、食用油、肉制品,还有春联、年画,家家有份。这些都是习近平自己出钱采办的。

村民们纷纷向习近平拜年,感谢他的深情厚谊。

场景3

上山看果林——对老区脱贫调研

在村委会,习近平一边听取村干部介绍,一边驻足观看展板,不时询问近年来村民增收、林果种植、养殖业发展、水土保持、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情况。

当得知村里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600元,大力推广苹果种植,发展专业化养殖,家家户户通了自来水和互联网,习近平为梁家河村的发展变迁感到高兴。

随后,习近平驱车沿着陡峭的山路,来到山上的果林,现场了解村民的生产生活情况。

“苹果销路怎么样?一亩收入有多少?有农贷吗?”

“村民的医保都上了吧?孩子上学没问题吧?”

习近平细细问着,县里和村镇干部认真作答。

习近平沿着陡坡步行了很远一段路。转过一个弯儿,他指着远处山沟里的一排窑洞对大家说,那就是我当年住的地方。这里沟壑纵横,窑洞前面的山梁如刀削斧劈,直直地横在眼前。那可是采菊东篱下,“愕”然见南山。正是这些悬崖陡壁,磨练着我的意志。他指着另一道山梁说,那时冬天我就是在这个山上打柴。站在一旁的石春阳说,那个山叫“躺牛峁”,很险的,牛都站不住。

习近平接着说,那时候放羊,把羊圈在一个山峁上,自己就开始看书、冥想了。说着,他转过身去,极目远眺。片刻,自言自语道:离开这里都40年了。

习近平这次到延安,一个重要目的是对革命老区脱贫致富进行调研。

习近平在很多场合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场景4

中午家常饭——共忆吃苦的日子

村民刘金莲家,是当年习近平到村里后的第一所住处。小院干净整洁,一侧放着一个大石碾子,窑洞门口挂着串串苞谷和红辣椒。

习近平来到这里。一跨进院门,习近平就指着靠外边的那孔窑洞说,我刚到梁家河时,就住这间。他指着另外两孔窑洞对刘金莲说,你达(陕北方言,意为父亲)你妈住这间,你们两口子住那间。习近平风趣地说,那年你们两口子新婚,我们这些知青还来闹过洞房咧。

习近平住过的这孔窑洞,炕上放着一排铺盖和床铺,靠着炕的一侧墙上,用报纸糊着墙围子,墙上还挂着一盏马灯。习近平说,我那时爱看书,晚上点着煤油灯,一看就是半宿,第二天早起,吐出来的痰都是黑的。

刘金莲家旁边是张卫庞家。习近平走进他家院子,说那时我们住在刘金莲家,吃饭在这边。“随娃儿(石春阳的小名),还记得吧,那时你达来这里给我们做饭。”习近平指着院子里的碾子说,这个还在,那时我经常来这里磨面。

离刘金莲家不远,是吕侯生家。习近平当年在他家也住过一段时间。在福建省工作时,习近平接到吕侯生的信,说腿出了问题,在当地治不好。习近平就把吕侯生接到福建,自己花钱为他看病。虽然腿最终没能保住,但习近平的帮助让吕侯生终生难忘。

一见面,习近平就握住吕侯生的手嘘寒问暖,关心他穿戴着义肢行动是不是方便,这两年家里生活怎么样。习近平和吕侯生并肩坐在窑洞的土炕上,回忆他们一起吃饭、共同劳动的场景。

1970年,生产队专门修建了6孔知青窑洞。习近平就搬到了那里,直到1975年离开。

习近平走进这里,指着窗户下面说,那时候这里摆着一张绿色的书桌,那边还有个架子,我们装行李用的皮箱就放在上面。

窑洞的墙上挂着一张珍贵的文件影印件——这是一份手写的文件:“梁家河大队党支部:经公社党委1974年元月10日会议研究决定接你队石玉新、石风兰、习近平三同志为中共党员。党龄即日起计算,特此函告。”

院子外面,保留着一口沼气池。1974年,时任大队党支书的习近平带领梁家河村民建成了这口沼气池,这也是陕西省的第一口沼气池。1975年8月,全省沼气现场会在这里召开,村上做了经验介绍……

沼气池旁边窑洞的外墙上,是一幅手绘的宣传画。上面写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八个大字。习近平招呼大家在这里合影留念。他感慨道,这幅画也40年了。

不知不觉,已过了晌午。在当年老支书,也是习近平入党介绍人梁玉明家,主人热情邀请习近平留下吃顿便饭。习近平愉快答应了。热气腾腾的炖羊肉、荞麦饸饹、油馍馍、蒸南瓜、麻汤饭……乡亲们和习近平忆苦思甜,回忆着吃糠咽菜的日子。

郑板桥有首咏《竹石》的名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习近平曾将这首诗改动几个字,表达他对上山下乡的体会:“深入基层不放松,立根原在群众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回访

他能叫出当年伙伴们的小名

回忆起习近平回乡的场景,习近平当年的“小伙伴”,现在梁家河村的村支书石春阳感慨地说:“260多个村民都拥到他的身边拉话话,那场面真让人感动。”

石春阳说,在村史展馆,习近平站在那张当年村里年轻后生送他上清华前的集体合照前,一一指着当时的小伙伴,叫出他们每个人的名字,了解每个人近况。

这张多少有些泛黄的照片拍摄于1975年10月8日,是村里年轻后生们送他到延川县城后,临时起意照的。照片中的其他13个人有当时的党支部成员,也有和习近平一起劳动生活的普通村民。

岁月沧桑,当年的“后生”都已变成了60多岁的“老汉”。照片中的梁玉福、梁有华、武玉华、吕能胜、巩振军和张清远已经作古。看到健在的7位,习近平“仍然能一一叫出他们的名字甚至小名”,石春阳感慨地说。

在这次出乎意料的重逢中,7位村民和习近平“都说上了话,都照过了相”。

村民回赠礼物三双绣花鞋垫

“近平一见面就叫我的小名‘开会’。”68岁的巩政富高兴地说。更让他想不到的是,习近平还记得当年曾经经常和巩政富摔跤,而且还是常摔常赢。“近平还问我‘你的眼睛年轻时就不好,现在看来咋都这样了么!’我告诉他一只眼睛已经看不了!”老人说到这里,难掩激动。

握着张卫庞的手,习近平说:“张卫庞,你就没有变嘛!一会儿到你家去!”张卫庞回忆说:“听说我也有苹果园,他又说‘一会儿再看看你家的果园!’”

梁玉金说:“总书记见了我说,‘你上次可去过我家呢。’我回答他说,‘是呀,你婆姨还给我做饭吃了!’”

1994年,吕侯生右腿患骨髓炎久治不愈,

当时习近平在福建工作,得知情况后专门寄了500元路费,让他去福州看病,病情好转后回陕北,又给了2000元。后来病情恶化到太原截肢并安装假肢,习近平闻讯支付了全部医药费,并嘱咐当地干部帮助照顾他。今天一见面,习近平就问起吕侯生腿怎么样了。“我告诉他‘平地走路还行,干不了重活了!’我们俩一个炕上睡了好几年,近平待我可好哩,为我这腿费了不少心!”

朴实的陕北乡亲也没忘给习近平送上家制的礼物——三双绣花鞋垫。“他最喜欢我家的鞋垫了,一有机会我就让人给他捎几双,这次给他的鞋垫里专门绣了‘常回家看看’,希望他常回来。还送给彭丽媛一双‘幸福好运’!”

他可吃了不少的酸菜和南瓜

院子里人多,都围着习总书记说话。习总书记的前任村支书梁玉明来晚了,好不容易挤到跟前,习近平一眼看见他就叫起他的小名“王栓”,并与他热情相拥握手。梁玉明说:“近平当年总在我家里吃饭,我就给他说‘你先忙着,我给咱们回家准备饭去,一会儿到家里吃饭’。”

上山看完村民的果园,习近平一家人来到梁玉明家。典型的农家小院,已经颇有节日气氛,大门贴上了大红春联:“和睦堂中永生财,厚德门里常载福。”习近平和石春阳、吕侯生、张卫庞等围坐在一起,吃着梁家的年茶饭:油糕、鸡肉、羊肉、酸菜、饸饹、南瓜……都是地道的陕北农家普通饭菜。梁玉明说,“他可是吃了不少的酸菜和南瓜!”

一边吃,习近平一边了解村民现在的生活。巩振福告诉习近平:“现在吃的白面馍馍白米饭!家家都有苹果树。当年你在这里7年都没吃过一顿白米饭。”

1969年初,不满16岁的习近平在陕北这个小山村度过了整整7年。种地、拉煤、打坝、挑粪……从开始拿的公分还不如妇女高,到成为一个壮劳力,能挑一二百斤麦子走10里山路不换肩。这里乡亲们也关心他、爱护他,帮助这个按现在标准看还是离不开家的少年,从不会做饭,到学会了做面条、蒸团子,还学会了缝缝补补的针线活儿。

“今天,近平让梁家河人一定要和以前一样,本本分分地做事情,做一个合格的梁家河人。”石春阳说。

04版-05版稿件均据新华网

编辑:杨舒文 标签: 习近平 1975年 彭丽媛 1970年 公社党委
 
 
 

精彩热图

 
 

焦点图片

福建一老年环卫工被撞身亡

男子用人民币铺鹊桥成功牵手女孩

大妈蹲地给乞讨男子喂面

北京:情人节将到 鲜花店红火

精彩热图

同性恋摄影获大奖

“KISS BOX-爱的剪影小屋”首次亮相杭州

吉林女孩挑战极限大秀雾凇钢管舞

北京石景山“迎春洋庙会”大年初一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