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结束的两会中,全国政协委员董协良在提案里揭露了医疗器械市场上存在的黑幕:“一个国产的心脏支架,出厂价不过3000元,可到了医院便成了2.7万元;一个进口的心脏支架,到岸价不过6000元,到了医院便成了3.8万元。”董协良说,9倍的心脏支架暴利已经超过了贩毒。
从医多年的董协良怒揭黑幕,再次刺激着每个人的神经。
一件医疗器械从出厂后直至被患者使用,身价也翻了几倍甚至十几倍。其中的巨额差价因何而来?这么大的差价又去了哪里?
一位从事多年医药代表的业内人士揭开了这条暴利的链条。
说法
北大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一位教授表示,出现这种局面的根源在于医疗体制问题。
从本质上说,医院应该是非营利性的机构,而不是追逐利益最大化的商业机构。但是目前,国家对于医院投入不足,从而导致医院要自己养活自己。
另一方面,医生付出的辛苦没有在工资上得到体现,医生工作强度很大、风险很高,但是实际工资却不高,导致医生通过其他手段去得到利益,而最终的利益受到损害的就是患者。
国家应加大对医院的投入,出台相关的法规或制度,让医院对药品以及医疗器械的招标使用更透明,监督医院中相关领导和部门的权力,如此才能解决药品和器械因为中间利益的驱使,在大幅涨价后再被患者使用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