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里人头攒动。
专家称 长效控制城市人口需完善法规“以业控人”
以青壮年为主体的流动人口大量涌入,弥补了北京劳动力的不足,但持续快速增长对北京有限资源、环境承载力直接构成尖锐挑战。
应以流动人口房屋管理为突破口,建立健全流动人口信息收集平台,探索“以房管人”的管理机制。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模式也应由现有防范式管理向综合性服务方向转变,重点维护他们的居住、就业、教育、卫生等合法权益。
专家指出,无论是“以户控人”还是“以房控人”,都属于比较末端比较直接的管控方式。首都人口问题要统筹两个方面,一个是人口自身的数量结构分布;还有一个是统筹人口要素和社会经济资源环境。所以应合理布局产业规划实现“以业控人”,建立人口控制长效机制
人太多了——这是每一个到过北京的人共同的感叹。
在2011年1月16日开幕的北京市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上,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交会议审议。草案提出,今后5年北京要遏制人口无序过快增长,将实行户籍指标调控人口规模。
草案还提出,北京要逐步形成规模适度、结构优化、管理严格、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城市功能相适应的人口发展格局。
事实上,被业内人士称之为“人口爆炸危机”的北京人口近年来的过快增长,已经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高度重视。
2009年北京“两会”期间,北京市市长郭金龙在政府报告中首次提出,北京将“逐步实施人口调控目标责任制”。2009年及2010年,北京市把人口规模调控问题列入了市政府折子工程。
2010年7月底的北京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会上,北京市市委书记刘淇认为,人口过快增长与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等紧缺的矛盾,是制约北京发展最重要的因素。有效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是北京面临的重大考验。
以青壮年为主体的流动人口大量涌入,弥补了北京劳动力的不足,但持续快速增长对北京有限资源、环境承载力直接构成尖锐挑战
北京的人多得让人受不了?
近日,从外地来北京子女家过春节的张大妈向《法制日报》记者描述了她的感受:“一出西客站看见广场上黑压压的人心里就发慌。等进了地铁站,正好赶上个周末,在复兴门换乘下楼的时候,从上面看下来,列车一到站密密麻麻的人拥出来,一下血压就高了,眼前一黑,差点没站住。”
“活了这么多年,从没见过这么多人挤在一起。”张大妈说。
“原来似乎没这么多人。”从上大学一直到现在工作,掐指算算,公务员王琛(化名)在北京生活了已有十多年,他回忆说:“我上学那阵儿,坐地铁甭管什么时候都能上车,不像现在,来个车,挤不上去是常事,挤上去是奇迹。”
“上次看个新闻,听说上班高峰时间人多得把地铁门挤坏了。”说到这里,王琛不禁皱了皱眉头。
不过,地下交通的“不堪重负”相较于地面公交系统来说,也许只是“小巫见大巫”。
一位生活在北京,每天坐公共汽车的上班族向记者讲述他的亲身经历:“有一天早上起晚了,一路小跑向车站奔去。到了一看,挺高兴的,车刚来正在靠站。我这边正卯足了劲儿准备挤上车,结果车门一开,掉下来两个人。”
根据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到2020年,北京总人口规模规划控制在1800万人左右。
但北京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专题调研掌握的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年底,北京实际常住人口总数为1972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246万人,居住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726.4万人,举家迁移比例逐年提高,达41.2%。
曾多次参与北京人口问题调研的人口问题专家、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告诉《法制日报》记者:“除了北京市的人口突破了1800万外,调研还显示,人口数量爆棚的影响变得很明显,其中流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40%,超过了规划目标10%,这些都是很严峻的变化。”
“同时,人口规模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也越来越突出。目前,北京的大学数量、平均受教育年限等指标在全国都是领先的,但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却不领先,劳动生产率水平还不如苏州、上海、深圳等城市。这跟产业布局和经济发展方式关系很大,而二者都受制于人口结构。”陆杰华指出。
“以青壮年为主体的流动人口大量涌入,弥补了北京劳动力的不足,但持续快速增长对北京有限资源、环境承载力直接构成尖锐挑战。”面对1972万的数字,北京市人大代表吴守伦也直言,“目前北京人口规模已经接近甚至超过北京环境资源的承载极限。水电气热煤的供应常年紧张运行,特别是水资源短缺已经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