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生优育•中国梦

来源:中国日报安徽记者站
2013-06-13 14:50:29
分享

优生优育•中国梦

刘正保(右)与吴玉兰老两口(摄影 汤东强)

优生优育•中国梦

刘正保老人拥有的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光荣证(摄影 汤东强)

优生优育•中国梦

刘正保老人拥有的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光荣证(摄影 汤东强)

居住在安徽合肥经开区海恒社区康利园小区的刘正保老人收藏着一本特殊的光荣证,证书红色封面上的金字显示出它特殊的年代,这是由安徽省革命委员会颁发的计划生育光荣证,也是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光荣证。

说起这个光荣证,老人还是一脸的自豪,“我从小就吃够了家里孩子多的苦,所以当时国家号召只生一个孩子,我就去把光荣证给领了,而且,我也是个党员,凡事都要带个头。”

为国分忧带头少生

刘正保老人生于1938年,家中兄弟姐妹6个,刘正保是家里的老小,也是最受疼爱的孩子,但因为穷,他的童年只有“饿”的记忆。刘正保的老伴吴玉兰比他小3岁,当年吴玉兰父母因为孩子多养不起,逃荒时把她留在了刘正保家里,那时她还不到10岁,算是个“童养媳”。

上个世纪70年代末,针对我国人口快速增长带来的资源和社会压力,邓小平提出,要从国情出发加强计划生育工作,要以人均指标为基础实现小康。至此,我国开始正式实行计划生育,之后被确定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1962年,还在部队当兵的刘正保与吴玉兰结婚,并在1965年3月生下了一个女儿。1970年,刘正保老人从部队转业安置在合肥交通汽车修配厂当了一名技术员,1979年老伴再次怀孕的时候,正赶上国家实行计划生育,他们商量后,没要这个孩子,并去医院做了人流手术后结扎。并领取了中国第一代计划生育光荣证,在合肥中市区编号为(0169)。

多年来,当有人问刘正保,没再要孩子遗憾吗?刘正保总是很坦然地摇摇头,“我当时感觉如果我们国家再不控制人口的话,我们会更穷,哪有那么多粮食养娃,一个小孩我可以好好培养,不遗憾。”

优生优育带来幸福晚年

因为只有一个孩子,刘正保夫妻把更多精力都放在了女儿的教育上,女儿学习成绩一直很优秀,在1983年考上了安徽农业大学,是当地的第一位女大学生,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要知道,刘正保只有小学文化,而老伴一直务农,是个实实在在的文盲。

女儿大学毕业后就留校工作,并和她的大学同学走到了一起,婚后生下了一个女儿,同时也领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

刘正保在2004年搬进了经开区的安置房,因为吴玉兰是经开区的失地农民,每个月可以从经开区领来失地供养补助,养老金和城乡医疗保险金,总共680元,平时生病也还能报销一部分,加上刘正保的退休金,在经济上已经不成问题。女儿家住在合肥市蜀山区,每周都会过来看望他们,平时会经常打电话关心他们。刘正保指着家里的电视机和空调,高兴地说,这都是闺女给买的。

刘正保的二哥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他比刘正保大了8岁,没有赶上计划生育政策,总共生育了6个孩子,因为孩子多,负担重,家里一直非常困难,二哥和嫂子累了一身病也没能供上一个孩子上学。所以刘正保的四侄子和五侄子看到叔叔跟自己家的反差,婚后也分别只生了二女和独女。

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中国30多年来少出生了4亿人,其中安徽省累计少出生2100万人,极大地缓解了人口同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利的人口环境。

中国梦时代唱响新旋律

去年,刘正保又从社区委领了新的光荣证,这是合肥经开区全面落实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老伴属于半边户,作为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对象,国家每年会给他们补贴1200元,加上市和经开区按照1:1比例增加补贴,他们每年可以领到2400元扶助金。刘正保一直说,他知道国家不会忘掉他们。

刘正保现在每天都会带着老伴在小区附近散步,看着周围日新月异的变化,他们经常感慨,现在的生活跟城市人没有区别,再也不是过去下雨天一脚泥,天干愁田地的日子了。

今年刘正保的外孙女考上了研究生,这让刘正保老两口特别地高兴,刘正保开玩笑说,“没想到童养媳的外孙女都能读研究生了”刘正保又向记者竖起了4个指头,“我们家有4个党员!”

刘正保每天都会按时收看新闻联播,他说他很喜欢习主席提的“中国梦”,让他感觉生活还有奔头。当记者问他的梦是什么,老人家立即笑呵呵地说,“我对现在的生活很满足,最大的希望就是能看到国泰民安,这样咱们老百姓的日子也就更好了。”

(记者 方平 实习记者 梅娜 通讯员孔丹丹 何维同)

实习编辑 夏雪

分享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