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水泥研究设计院领先于世界同行的先进生产线
奇瑞公司总装车间内一派繁忙的景象
2008年10月,为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安徽“应在自主创新上有更大作为”的重要指示精神,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正式成立,与国家目前批准的四类主题不同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相比,安徽的“自主创新”主题为全国独有。自此,我国中部自主创新的一片高地就此崛起。
四载春华秋实,承载了多少安徽省委省政府的殷切希望和科研人员的辛勤汗水,合肥、芜湖、蚌埠三大区域中心城市联袂探路,产业、科技、改革和人才成果加速涌现,走出了一条创新发展的新路径。
现如今,科技成果的转化不仅让我们切实感受到奇瑞这样的国产汽车自主创新主力军为百姓生活带来的方便与实惠,让安徽制造触摸屏加入因特尔Windows8超级本的硬件系统,更让我们看到未来核聚变能源实现清洁可持续的可能性。
“人造太阳”展望未来清洁能源 35年后或将实现
金秋十月,蜀山湖环绕下的科学岛激荡起微微涟漪,记者在这个神秘的岛屿上发现了许多让人叹为观止的高科技产品,最让人难忘的便是EAST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这个高约三层楼的大金属“闷罐”通过氢的同位素氘和氚聚变成氦,在发生聚变反应时,最高温度高达1亿度,好像太阳一样。
据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所副所长吴新潮介绍,EAST的终极目标是让核聚变产生的能量得到约束,像太阳一样温柔平和地长期释放,实现核聚变发电。依照EAST的发展进程,或许在35年后,地球上所有的路灯可以使用核聚变产生的光能。而目前,世界上只有五大强国拥有“人造太阳”的核心技术,中国就是其中之一。
据了解,氘和氚都可在海水中提取,从这个意义上说,1升海水蕴集的能量约等于300升汽油”。地球上的海水中有45万亿吨氘,足够人类使用百亿年。如果核聚变成功,未来人类将不再为能源担忧。
今年4月,等离子所自主创新份额高达95%的“人造小太阳”又创造了两项世界第一,“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建成并真正运行的全超导非圆截面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始终保持着世界先进水平。”
吴新潮告诉记者,EAST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每年会进行两轮放电实验,模拟核聚变反应,每轮两个月,下一次的实验将是在明年。参加实验的既有中国科学家,也有来自世界各国的行业顶尖专家。
奇瑞汽车 创新力量撬动全球市场
1997年,奇瑞汽车成立,当时国内汽车行业已是合资企业的天下。走“市场换技术”的合资老路,还是走自主创新、打造中国自主品牌的新路?这是摆在奇瑞人面前的一道难题。
弹指一挥间,十五年过去了,今天的奇瑞在国际国内市场开疆拓土,一路成为我国最大的自主品牌汽车制造企业、最大的汽车出口企业。不仅在国内建有芜湖、大连、开封和鄂尔多斯四大生产基地,还在海外十五个国家和地区建成了16个工厂,具备年产90万辆整车、90万台发动机及45万台变速箱的生产能力,上市产品包括十三大系列26款车型。
在国际市场开发方面,奇瑞展现出自己的自信和成熟。这种创新,被奇瑞称之为从“走出去”到“走进去”。即由向国际市场出口整车产品,逐步过渡到立足全球市场建立研发、采购、销售和服务体系,建立基地扎根发展模式的战略转变。
谈及奇瑞这些年来取得的成绩,总经理助理金弋波特别强调了“体系”这个概念:“在新的体系下,我们设计的新产品与往日的产品相比,将让人耳目一新。过去,我们会关注发动机、变速箱这些个别环节,但现在我们会通过体系让整个产品都达到一定的标准。以往为了更快地推出产品,往往是通过几个独立的研发院来研发产品,产品推出的速度虽然快了,但是成果不能共享。在新的体系下,我们会有专业的技术部门,产品也以独立的项目组来贯穿。一个产品从过去的由几十名工程师在做,变成现在会由几千名工程师参与,这样做出来的产品肯定大不相同。”
企业实力的积累,为实施“多元国际化”战略奠定了坚实基础,并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通过和以色列量子集团共同投资观致汽车,奇瑞开创了中国汽车企业利用国际资本,和跨国集团深度合作的新模式;今年,奇瑞又与捷豹路虎签订合资协议,进一步深化了奇瑞“多元国际化”合作体系;在汽车核心零部件领域,奇瑞已与16家世界500强企业展开了战略合作和深度协作,合作内容涉及发动机技术、新材料技术、信息技术、汽车电子、内外饰、汽车照明等汽车产业链上下游的诸多领域。仅2011年,奇瑞就与全球6家世界500强企业建立了合资或合作关系。
未来5年,奇瑞将进入打造“有国际化竞争力的受人尊敬的汽车品牌”的第三发展阶段。在此阶段,奇瑞的国际化模式将逐步过渡到多元国际化模式,多元参与国际竞争和培养国际化能力,发展国际化的市场和品牌经营能力,为最终实现打造“国际名牌”的第四阶段品牌发展目标奠定基础。
自出创新让国外水泥生产设备推出中国市场
1999年,国内水泥市场被国外企业垄断。当生产设备出现故障时,国外公司因为路途遥远,一些水泥厂找到合肥水泥研究设计院寻找技术支持。由此,合肥水泥研究设计院找出一条“商机”。
“不为人知的是,我们的很多核心技术都是一点点积累,甚至从修机器过程中积攒起来的。 ”该院技术发展部部长袁益宁介绍,之前,水泥生产中最常用的吊斗式提重机一直被国外垄断,合肥水泥研究设计院就从修这个产品开始,慢慢积累技术,终于发现钢丝胶带是这个产品的研究重点。通过5年研究,3年完善,其研发出的吊斗式提重机市场占有率从国外占100%到如今国内占100%。2001年,该项目获得国家科技成果二等奖。
据了解,2011年,合肥水泥研究设计院销售收入41亿元,其中科技技术产品收入占有29亿元。(记者 陈思玉)
实习编辑: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