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官,真没见过”
女儿光知道爸爸花钱仔细,但不知道,他爸爸有时是很大方的。
2003年冬天,七星泡镇福兴村会计王文全领着村里有智障的母子俩去镇里争取救济。外出办事的于海河碰到三人时,看见那母子俩冻得瑟瑟发抖,就对王文全说:“这事儿办理还需要一个过程,我这还有二百元钱,你先给这娘俩买件棉衣应应急。其余的事我尽快协调。”母子俩懵懂无知,王文全却深受触动,“这样的官儿,真没见过。”
2011年冬天,种子公司的老上访户王玉江来到农业局找领导:“我没钱买煤,过不去冬了,你们说咋办?”于海河找来工会主席关增国,从自己兜里掏出1800元:“老关,王玉江是上过老山前线为国家立过功的,应该照顾。他家确实穷,你帮我买两吨煤给他家送去吧。”当时,于海河一个月的工资才2300多元。
2011年1月,农业局司机秦汉的奶奶病重急需治疗,而秦汉的父亲又不在家。于海河知道后对秦汉说:“老人的病不能耽误,尽快送医院。”他掏出3000元钱,“这个你拿着,钱一定要带够。”
2012年,农业局职工叶广海家生活贫困,女儿在读研究生,妻子高兰下岗后又患上了肺癌,让这个本就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于海河知道情况后,亲自找民政部门为高兰办理低保,报销医药费。叶广海至今都不知道,于海河给他家中送去的8000元慰问款,是于海河当年获得的标兵奖金。直到于海河病逝,很多领导和同事才知道他的妻子一直没有正式工作,都很吃惊。毛淑香卖过菜,卖过水果,开过小旅店……就是现在,家里的主要经济收入也是靠她和侄子合开的小仓买。
于海河在七星泡镇当镇长时,毛淑香开过一段小吃部,村干部经常光顾。“他们也不宽绰,咱们干这个,吃点儿就吃点儿吧。”每次于海河不让收钱,毛淑香也就由着他。当记者问“这种情况多吗?”“也没几次。”毛淑香的声音很轻。可是记者采访那些乡村干部时一合计,起码有四五十次。
在常人眼里,当过镇长、局长、政协副主席的于海河,想给妻子找份工作应该不是很难。然而,不只妻子,包括妻子的那些娘家亲戚,还有于海河一直住在农村的5个兄弟以及15个侄子外甥女,都没沾过他一点儿的光。
2013年,已经去世的四哥的女儿来找于海河,想在农业园区干点儿项目。于海河说:“我们的工程都是在哈尔滨通过招标发包的,哪是我说给谁干就能给的。再说了,你就会种地,那建房、修路的事儿你干不了,要是硬干出了事儿,咱也赔不起。还是回家种地吧。”侄女失望地走了。
于海河去世后,毛淑香知道因为家里前一阵子有个急事儿,海河说向别人借过钱,就给于海河手机里的联系人打了一圈电话,“海河走得突然……他有没有欠你钱?欠多少你告诉我,我来还。”
她得到的答案都是“没有”,包括一个确实借给于海河钱的人!那人对朋友说:“这钱我能要吗?要了,一辈子都愧对九泉之下的海河啊!”
毛淑香永远都会记得,那天,海河手术后醒来,什么都不说,就看着她笑。她说:“你笑什么?这辈子,你连一朵花儿都没给我买过……”海河不语,还是笑……
如今,海河走了,那套使用面积50多平方米的家,让毛淑香前所未有地觉得空荡荡的。海河生前经常和她说,能住上这样的房子,很幸福、很满足。她也深有同感。早些年在乡下时,两个孩子还小,冬天住在四处漏风的泥草房里,她时常半夜起来摸摸孩子,看看是否冻得没气儿了。后来住进这样温暖的楼房里,他们的内心由衷地充满着幸福感!
于海河曾写过一篇短文《人生哲学》,其中有这么一段话:“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这便是人生哲学。”他还写道:“只要保证一日三餐能吃饱,有衣穿,有房住,还图什么呢?想一想过去,已经太幸福了! ”
海河走了,毛淑香在他们卧室里隔出来的小书房的书桌上,摆放上他的遗像。遗像前,左侧是一枚国徽,右侧是她摆放的一对瓷质人偶——一对慈祥的老人喜笑颜开地手牵着手。“这就是他和我啊。”这个坚强的女子,用这种独特的方式怀念着她心爱的海河。
她说:“他曾和我说,等农业园区建成了,带你各地走走,因为你除了哈尔滨,还哪儿都没去过呢!等心情平静了之后,我还要把小旅店开起来,攒点儿钱,我就带着这对瓷人到南方去旅游。他从来说话都算数,这回没法兑现了,我得帮他了了这个心愿!”
海河清廉,清廉海河。于海河的清廉,如海那样透明清澈,如河那样扬清涤浊,在洁身自好的同时,也为黑土沃野注入了股股清流。清流四溢,清爽洗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