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李秋莲:“民情日记”里创新社区管理
网格化管理、“3+3+X”服务模式,还有小区服务代办站、网络家园、淘宝爱心超市……在陕西省铜川市老城区,一系列“新鲜事”让人耳目一新。这些为这里的社区居民办了不少实在事,“新名词”的创造者是50岁的李秋莲——王益区红旗社区党支部书记、社区主任。
李秋莲的爱动脑、肯动脑远近出了名。到社区工作十多年来,她用心干、用心想,把这处曾是全市综合治理“老大难”的老式居民区变了样——社区工作风生水起,居民生活丰富多彩,10年来无一上访事件,无一治安刑事案件,成为陕西第一批省级文明社区。李秋莲探索创立的一整套社区管理创新模式,被群众形象地称为“李秋莲模式”。
红旗社区,地处铜川市中心地带,聚集着5500余户、1.6万余人,是全市人口最密集、构成最复杂、治理难度最大的社区之一。12年前,李秋莲被调到这里工作。
那时的红旗社区,3个工作人员挤在一间不足6平方米的废弃配电房,一套破旧的办公桌椅就是全部家当。最难的还不在此——社区建设刚刚试点,“社区究竟是个啥东西?”他们心里没底,群众更不了解。
那就试着干吧!李秋莲自已设计了入户摸底表,开始用“笨”办法挨家挨户地跑。“谁啊?”“您好!我是社区工作人员,麻烦开下门。”“啥区?”“社区!”“社区?干啥的?”
开始进展并不顺利,“跑断腿、磨破嘴”不说,群众还不理解、不配合,“不就是居委会换了个名么,查什么户口啊!”有的住户甚至连门都不让进。
有同事打起退堂鼓。李秋莲却在动脑子找原因:居民不欢迎我们,还是准备工作没做好。李秋莲细心琢磨,拿出一套完备的入户预案:开门怎么说?不开门怎么办?遇到热情的怎么交流?遇到冷漠的又如何解释?对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都有对策。
功夫没白费。几个月下来,李秋莲跑坏了两双鞋子,终于摸清了1.6万常住人口的底。也就是那时起,红旗社区居民都知道,他们身边来了个无论走到哪儿都揣个小本子的李主任。
李秋莲的小本子,是本真真切切的“民情日记”,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谁家有困难,困难大小,谁家有孤寡老人、残疾人,现状如何。每天工作完,她都会仔细翻阅小本子,哪些事情解决了,哪些还得继续想办法。
虽然就对辖区的情况心里有了数,但这里人居庞杂,单靠三两个人的力量毕竟不行。李秋莲决定,把社区“分片包块”,做到户户知情,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整个社区被分为8个片,选出片长;根据单元,又划分出不同的居民小组,选出小组长;居民小组再按一定户数,设立党员志愿者和居民代表。这种划分被称为“网格化”——72个信息员对应87栋楼,管理到户,确保每栋居民楼的事都有人操心、过问和管理。
此外,李秋莲不断总结,探索建立起了“3+3+X”社区社会管理创新模式——“3线”,电话便民线、短信连心线和网络沟通线;“3站”,社区一厅式服务站、志愿者服务站和小区服务代办站;“X”,你有多少需求,社区就能提供多少服务”。
敢夸这个海口,因为有这个底气:李秋莲一手组建了社区家政服务中心、垃圾运输队、保险代办点、社区法律服务所、老百姓大排档餐馆等大大小小36个便民组织,可以说“只有想不到的服务,没有满足不了的需求”。
平时,常有居民来社区替别人办事、领补贴,工作人员很为难:办吧,怕出错;不办吧,又让群众跑了冤枉路。“能不能社区出面办个代办站?专为那些行动不便或没时间的居民服务?”
很快,一个以信息员、小区片长、居民小组组长、党员志愿者为代办员的“小区服务代办站”建立起来,代办员定期上门提供各种代办服务,服务项目达30多个,范围涵盖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看到社区一些单亲、离异、残疾、下岗职工等弱势群体需要救助,李秋莲又尝试着按照“你创业、我扶持”的模式,先后在社区创办社区家政服务中心、垃圾运输队、保险代办点、社区法律服务所、老百姓大排档。几年时间,累计帮扶居民就业近1300人,开发公益性岗位100多个,劳务输出1000余人,创收600多万元。
干中想,想中干。到社区咨询、问事的人多了,李秋莲就想着设置个热线电话安排专人守候,随时答疑;找人、问路的多了,她就绘制一幅社区示意图;周围行骗、闹事的多了,她想着要编写一个《治安综合治理小常识》;需要办各种证的多了,她又设计制作了“社区服务指南”……
大伙儿都说,李秋莲就是这么一个时时用心、事事用心的人。
很少有人知道,由于积劳成疾,李秋莲一侧肾脏已经坏死。单肾工作的她,硬是将当年不起眼的社区平房,扩建成现在1100平方米、功能齐全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而她本人,也赢得了“全国就业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陕西省劳动模范等荣誉。
对此,李秋莲却看得很简单:“其实没什么,就是‘用心’干。只要用了心,就没有干不好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