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重点要由国企转向政府
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重点要由国企转向政府
中国革命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重点,改革在不同时期的重点也不同。时代变了,矛盾变了,改革的重点也要变。下一步经济体制改革的战略重点要由国有企业转向政府。
中国改革,已经走过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978年到1984年,重点进行了以土地承包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改革,核心是变更土地的产权制度,将集体所有、集体占有使用的土地制度转变为集体所有、农民个人占有和使用,农村改革取得极大成功,短短3年时间就基本解决了当时10多亿人口的吃饭问题。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及时作出决定,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城市改革以国有企业为中心,从此我国改革进入了第二阶段,即以国有企业改革为重点的阶段,近30年来,我国改革基本上是围绕这一中心而展开的。期间经历了承包制和股份制的激烈争论之后,最终选择了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也就是股份制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也取得了巨大成就。目前需要尽快地实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重点的第三次转移,即由国有企业为重点,转变为以政府为重点的改革,这将是一场更大、更深刻的革命。
之所以要实现改革重点的第三次转移,其一,国有企业改革虽然还面临许多问题,宣布改革已经全面完成还为时尚早,但与前一个时期相比,下一步的主要任务是如何在既定方向下进一步完善。其二,无论下一步继续深化农村改革也好,还是深化城市改革也罢,都绕不开政府改革这一核心问题,没有一个廉洁、高效、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政府,其他的一切改革成果都将化为泡影。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所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于政府而非市场。因为市场机制能不能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基础性作用,关键看政府能不能大胆地“放”,给市场主体以更大的自主权;看政府能不能从资源的配置者转为市场的监督者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其三,深化体制改革,无论是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还是社会体制改革,政府改革决定各项改革的成败。其四,一个时期以来,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无不与政府有着直接的联系。
政府改革的重点就是转变政府职能,要将长期以来适应计划经济的政府职能转变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政府职能,具体来说就是:要由以前的直接干预微观经济主体,转变为调控和监督市场;要由以前的过多的行政手段干预经济为主,转变为主要依靠经济和法律手段,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要由以前的以审批和资源配置为主,转变为服务和创造良好的环境为主。转变政府职能的目标是要打造廉洁政府、节约政府、高效政府。要转变政府职能,自然就需要构建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政府机构,具体而言,就是左右合并,构建大部门制;上下精简,减少行政层次。精简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转变职能,提高行政效率。
三、澄清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误区
目前,有一些认识误区需要澄清,这样才有利于进一步深化改革。
一是把经济体制改革与宏观调控相混淆。似乎改革是个筐,什么东西都可以往里面装。所谓经济体制改革,应当属于把经济体制中不合理的部分改成新的、能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部分,属于生产关系中带有体制和制度层面的东西,而不是简单的政策调整。固然,改革需要政策调整,但政策调整不能等同于改革,利息率、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个税起征点等等的调整以及宏观调控政策的松紧、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修改规划等都不属于改革的内容。值得进一步提及的就是有少数部门打着改革旗号谋自身利益,借改革之机强化部门行政权力。
二是把政府简单地等同为国家机关。我们强调转变政府职能中的“政府”,不仅包括一般意义上的国家行政机关,还应该包括非居民和非企业的、所有与市场相对应的、能够执行宏观调控或宏观管理职能的机构,应该是广义的政府而不是狭义的政府,特别是应该包括在我国被称作事业单位,以及名义称作行业协会甚至公司实质承担的是政府职能,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对此,都需要改革。
三是认为精简机构、转变政府职能意味着政府职责减少和任务减轻。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政府相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责不是少了,而是多了;任务不是减轻了,而是更加繁重了;难度不是小了,而是更大了。因为政府不是简单地执行计划,而是要调控千变万化的市场。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