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实现太空“牵手”
2011年11月3日凌晨1点36分,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实现太空“牵手”,完成了我国首次空间无人自动交会对接,标志着我国成为继苏、美后第三个自主掌握自动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
为了完成这次壮举,神舟八号在前期飞船的基础上进行了较大的技术改进。全船共有设备600多台套,半数以上的技术状态发生了变化,其中新研制的设备占15%。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使飞船具备自动和手动交会对接功能,新增加和改进了一些设备。比如新研制了异体同构周边式构型和多种交会对接测量设备,全新设计和研发了用于交会对接自主控制的飞行软件、控制软件,飞船上增配了平移和反推发动机。同时,航天员的手动控制设备也进行了改进。二是提升了飞船的能力。神舟八号在前期具备57天自主飞行能力的基础上,还具备停靠180天的能力。飞船电源帆板采用新的太阳能电池片,发电能力提高了50%。降落伞系统和着陆缓冲系统也得到改进,提高了使用的可靠性。
神舟八号上也有形体假人随之上天,相关科学实验数据用于为其他和天宫一号进行交会对接的载人飞船提供佐证。有关专家强调指出,只有神舟八号返回舱返回地面才能叫圆满完成任务。若不能安全返回,对今后飞船是否载人会造成影响。
此外,飞船上首次实现了中外合作,由中德两国共同开展了17项生命科学实验项目。
神舟九号:航天员吃饭睡觉均为重要实验内容
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实现了我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在航天员进入“天宫”的同时,也意味着我国空间实验拥有了更宽敞的场所。
天宫一号舱内空间约有40立方米,其中有效活动空间约15立方米,分为锻炼、休息等区域,餐厅和厕所则设在轨道舱里。
“天宫”里还有两个“卧室”,采取私密性设计,可以拉上帘子隔挡,一位航天员值班时,其余两位可以同时休息。“卧室”里有通风设备和独立可调的照明设备,还首次配备天地双向可视通话系统。床则是四角固定的睡袋,航天员睡觉时,就带着自己的卧具钻进去。
这些事情,在日常生活中再平凡不过,但在太空里,航天员锻炼、吃饭、睡觉、打扫卫生,都是空间实验的重要内容。在组合体驻留期间,航天员共承担了15项航天医学相关空间实验。其中包括航天飞行对前庭眼动、心血管及脑高级功能影响研究,失重生理效应防护的细胞学机制研究,空间骨丢失防护技术研究,在轨有害气体采集与分析,航天员在轨质量测量五个主要项目。
此外,神舟九号还首次搭载活体蝴蝶(卵和蛹)升空,并把天宫一号上搭载的种子带回了地面。本报记者 付毅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