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表
与日常遭遇的火灾、暴雨和雷电相比,地震发生的概率要小得多。但所谓防患于未然,对每个市民来说,提高地震防灾意识还是很有必要的。如果您有足够的防灾意识和准备,地震的危害也会大大减少。本周,记者采访了北京市地震局相关专家,教您一些实用的逃生和防灾知识。
如果地震来了,到底该怎么办呢?北京市地震局宣教中心主任、中国地震学会科普委员会副主任邹文卫向京华家居记者详细介绍了知识,并指出了不少地震发生时的错误做法。
□行动篇
错误做法1
第一反应往外跑。
邹文卫介绍,地震来了之后应以躲为主。国内外案例表明,地震发生后往外跑造成的伤亡更多。很多情况下地震并不大,但不少人跑出去后反而被倒塌的墙体压倒或者被室外悬挂物如空调室外机、广告牌等坠落物砸到而受伤甚至导致死亡。“当然,如果你就住在平房,地震时离门很近,而且室外空旷安全,当然可以选择跑出去,到空旷的地方躲避。”
邹文卫强调,当主震完了之后才应立即转移到空旷的户外。一般来说,主震震动比较强烈,随后可能还有余震。即使房屋在主震中没有受到严重破坏,但如果有强余震,房屋还是可能倒塌,所以要及时转移到空旷的室外,并远离高大建筑物、电线、广告牌、立交桥等,到紧急避难场所去。
另外,从我国的建筑抗震设防标准来看,房屋有“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三个不同水准的抗震设防目标。首先大家应该明确一个概念,我们通常所说的,房屋可以抗8度地震,这里的8度与8级是两个概念。8度地震相当于本地20~30千米深处发生一个6级地震对地面造成的影响,或者远处的7级地震和更远处的8级地震对本地造成的与前述6级地震相同的影响和破坏。在北京地区,一般正规设计建造的建筑应该能抗8度地震。
“小震不坏”的意思是说,当遭受烈度低于8度的地震时,房屋一般不受破坏;“中震可修”是指遭遇烈度为8度的地震时,房屋可能会出现轻微破坏,如吊顶坏了、墙体出现裂缝等现象,但修一修还可以继续使用;“大震不倒”是指遭受烈度大于8度的地震时,房屋会受到较严重的破坏,但不会倒塌。北京地区上世纪90年代后正规设计建造的房子如果没有质量问题,一般都能达到这个标准。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发生地震,最主要的是防止坠落物砸伤。只要房屋不倒,再加上采取正确的应急避险措施,安全是有保障的。当然,如果真是特别大的地震,加之房屋质量差,发生了粉碎性坍塌,躲和跑就没有多大差别了。
错误做法2
情急之下选择跳楼。
跳楼不仅会受到伤害,还会受到坠落物的伤害,最好的做法还是保护好头部,先躲起来。
错误做法3
躲在阳台、窗户边上。
邹文卫介绍,从以往的地震来看,很多楼房没倒,但外墙倒了、楼梯也塌了,可以说外墙和楼梯是建筑中相对薄弱的地方。阳台、窗户多是靠近外墙的部分,躲在这里不仅可能掉下去,还有可能被坠落物砸到,而窗户玻璃在摇晃挤压下容易破碎,会被扎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