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让老百姓的生活充满阳光、尊严、幸福和希望”……2013年全国两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和其他中央政治局常委在参加团组审议和讨论时都不约而同地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折射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群众冷暖的深切关心,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伟大的“中国梦”,是为亿万人民而圆,老百姓最有发言权。
“神舟”飞天、航母入海、经济总量排名世界第二。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金华市市长徐加爱说,这些都能增强人们的自豪感,而老百姓更多地从自己身边变化来感受“中国梦”,生活成本更低、保障水平更高、看病读书更方便、奋斗创业的平台更广阔……“亿万普通人梦想的实现,才能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走向现实。”
全国人大代表、神华乌海能源有限责任公司技术员伊永春讲述了一个故事,他有个亲戚过去住在矿区平房,一直想养盆花,但由于春天风太大,晚上睡觉前都得拿着木棍挡窗户和门,而且家里都是煤灰,“哪能养什么花啊,只好买塑料假花来装饰。”当地近年启动的棚户区改造让他梦想成真——70多平方米的保障房里终于种上了花,圆了自己的“养花梦”。
这5年,民生保障水平“节节高”。“这几年的民生工作,只有加法,没有减法。”作为“小巷总理”,来自江苏盐城的居委会主任、全国人大代表苏珍感受最为深刻。她举例说,当地城镇居民医保补助标准每人每年已经涨到240元,低收入家庭、残疾人和养老生活保障水平都在逐年提高。
这5年,成为我国民生投入力度最大、效果最明显的时期之一:2800万高校毕业生、830万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全覆盖,参保人员达到7.9亿;全民基本医保体系初步形成,各项医疗保险参保超过13亿人;城镇保障性住房覆盖面达12.5%……一个个来之不易的数字,反映了党和政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取得的辉煌成就。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关系国运。民生保障和改善成绩巨大,但是距离人民群众的期待和要求仍然有相当距离。
“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十八大开启了实现“中国梦”的新征程,也提出了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民生目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首先还是要将“蛋糕”做大,在发展中更好地改善人民生活。
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市市长季建业介绍说,今年南京将力争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而城镇居民和农民收入增幅目标分别达到13%和14%。“一定速度的增长是必要的,因为只有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有更多公共资源惠及民生。”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以更大的力度保障和改善民生。
大量“民生欠账”亟待补上。江苏省卫生厅厅长王咏红代表列举了一个数字,在世界卫生组织194个成员国中,我国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仅列第140位。“我国民生投入的总量虽不小,但一到人均,水平就很低,况且平均数还不能代表大多数,全国还有上亿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代表委员们认为,必须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如果说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动力,那么改善民生就是“中国梦”的终极追求。衡量“中国梦”实现与否的重要标准,就是要看人民生活水平是否得到逐步提高,能否让群众得到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圆梦,为民生——需要在执政理念上真正将民生工作放在优先位置。
今年两会上,代表委员热议的水、土、气污染日益严重,根本原因在于一些地方政府不肯放弃“有毒的GDP”。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张凤阳说,今年的中央预算报告体现出明显的“增民生投入、节政府开支”导向,这也应当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施政思想。希望今后看到越来越少诸如高楼大厦、标志性建筑这样的发展“显绩”,而能有更多静水流深、润物无声的民生“潜绩”。
圆梦,为民生——需要高度关切人民群众多方面的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