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两会期间参加辽宁代表团审议时,对代表这样说。
连日来,“民生”成为两会上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之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们在与代表委员互动时几乎都提到了“改善民生”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此间观察人士分析,这表明中共新一届领导人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更加突出位置。
三个多月前,习近平作为党的总书记在中外记者面前亮相时,也深情谈及“民生”。他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舆论认为,今年两会期间,中共高层正释放强烈信号,要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重视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
中共十八大已明确提出到2020年实现居民收入倍增的目标。实际上,距离这个目标的完成,时间很紧。对于一个拥有13亿人口、城镇化率刚刚过半,而发展又过于粗放且受限于多种瓶颈的国度而言,实现这样的目标具有难度。
人们注意到,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更加明确着墨“民生”,报告提出了“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实际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刘树成认为,“两个同步”的意义是要从增加劳动者报酬入手,推动人均收入的实际增长,进而解决好民生问题。
“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不仅仅指让人民的钱袋子鼓起来,还要解决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难题,并且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中国问题专家罗伯特·库恩指出,面对民生难题,中国社会已经到了这样的时刻——如果没有“机会的公平”,则“中国梦”很难实现。
分析人士指出,中国政府此番宣布上修一系列民生指标,并调高财政预算赤字,数值达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高赤字纪录,也是为了将政府资金进一步转投向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领域。
而且必须看到,随着现实的发展,中国基层的一些民生问题本身也在“转型升级”。
在与习近平总书记一起审议报告时,全国人大代表、辽宁省葫芦岛市四家村党支书张文成描述了基层农村遭遇的民生问题新难点。他说,“比如,村里的基础服务设施仍然欠账太多,大村屯里垃圾谁来清、消防谁来管,是不是也该建新的卫生院、养老院,这都是问题,农民基本生活水平达标了,但生活质量还想再上台阶,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总书记强调要‘让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这是用我们老百姓最听得懂、听得进的话,告诉我们中央的态度和承诺。”张文成说。
张文成所在的辽宁省,与中国很多的省份相似,既有较领先、发达的工农业,也有下岗工人、农民工、低保户、军烈属等亟待关怀的人群。
正如经济学家提醒的“中等收入陷阱”那样,新兴经济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3000美元至10000万美元之间时,民生问题反而变得更加棘手。
“错综复杂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要覆盖城市,也要照顾广袤的乡村,政府已提出措施,但具体实施起来有难度,必须在分配领域更加体现公正、公平、公开。”全国政协委员、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专家蒋洪分析。
还有一些代表委员认为,民生问题难点众多,既与近年来适逢国际经济周期有关,也是因为国家人口众多、底子仍薄,这需要政府部门有更大作为。
“对那些迫在眉睫、呼声强烈的难点问题,党员干部勇于向前迈一步,及时回应,这一点十分重要,这会让百姓有切身感受。”全国人大代表、复旦大学党委书记朱之文建议,在未来五到十年,要让更多有真才实学、又具备现代服务理念的人才脱颖而出,从事相关工作,这也是中共执政理念的体现。
态度本身可以增加民众对民生改善的“有感”指数,但更深层次的问题还是要依靠更合理的制度设计来促进和解决。
“让改善民生‘看得见、摸得着’,很多难题还需要通过在各领域深化改革来解决。”蒋洪委员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