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韩国国土海洋部统计,2011年韩国城镇化率高达91.1%,高于美国等发达国家水平。在城镇化进程中,韩国着力解决好“三农问题”。
韩国城镇化一开始与工业化无关,主要是战争破坏和依赖美援进口粮食,导致韩国大批农民失去土地,涌入城镇谋生。自上世纪60年代起,韩国走上快速工业化道路,农民大量迁入就业岗位充足的城市,首尔、仁川等城市人口迅猛膨胀。从1960年至1980年间,首尔人口从244.5万迅速增至836.4万,外向型经济模式使釜山、仁川、蔚山等港口城市的人口也分别增至360万、270万和110万。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韩国城镇化率迅速升至77.3%。
为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韩国政府在核心城市建卫星城,大力发展中小城市,开展具有特别重要意义的“新农村运动”。
鉴于首尔无法应对外来人口大量涌入,韩国在上世纪70年代初期借鉴欧美经验,提出了“建设卫星城市”方针,兴建了城南、龙仁等10座卫星城,通过轨道交通与首尔市内的交通线对接,形成了包括首尔、仁川和京畿道在内的首都圈。这一发展模式大大缓解了首尔的人口压力。朴正熙执政时期还曾力排众议,修建了首尔至釜山的高速公路,这在当时饱受诟病,现在看来颇具超前意识。韩国还先后设立了釜山、大邱、仁川、光州、大田、蔚山6个广域市,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2012年,韩国在中部地区正式成立了具有履行行政首都职能的世宗特别市,总理府、企划财政部等政府部门陆续迁入,目的是缓解首都圈的过度拥挤,拉动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对于中小城市,韩国大力改善道路、水电、供暖等城镇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医院、学校、银行、剧场等公共设施,让最具容纳能力的中小城市吸纳了大量农村人口。核心大城市和中小城市发展并举,方略不同,较好地解决了大量农民进城和城市容纳能力之间的矛盾。
农业在韩国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下降,农民弃地入城,但是农村却不会消失。1970年,韩国发起了“新农村运动”,用政府支援、农民自主开发的模式,发动农民建设家乡。1970年11月至1971年7月,韩国政府为全国每个村平均免费提供300袋水泥用于村里公共事业建设。得到援助物资的村民纷纷组织起来,发挥合力完善村里的公共设施。韩政府还将35000个村划分成自立、自助、基础三级,政府援助只分给自立村和自助村。到1978年,基础村基本上消失,约有三分之二的村升为自立村。
韩国政府还制定了一系列政策,确保对农村土地的征用和合理补偿。持续快速的城镇化和工业化,迫使韩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增加土地供给。对于土地补偿,韩国遵循了“谁开发,谁补偿”、现金支付、确保一次性到位和公平分配的原则。合理有序地开发农村土地,使韩国的城镇化率得以进一步提升。(本报记者李盛明)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刘世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