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山地震中的汶川身影 平民英雄专业和坚守令人尊敬
2013-05-06 11:12:38 来源:南方日报

专业社工组织

探索灾后

服务新模式

如果说救援队是帮灾区群众挽回生命和财产损失,那社工团队的介入则减少了人们的心理创伤

芦山地震发生72小时后,专业的社工团队已参与到对灾区群众的心理救援,尽管心理恢复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但及时的心理干预,或能最大限度的减少人们的心理创伤。而从汶川到芦山,对灾区群众的心理干预及提供的社会服务越来越成熟,专业社工组织自发形成团队,不断探索灾区社工综合服务的新模式。

芦山地震后第4天,启创社工服务中心四川地区主任向梅就带着5名同事来到龙门乡青龙场集中安置点,开始为期一周的前期需求评估工作及开展部分服务。

向梅2009年毕业于中山大学社会学专业,曾是西部计划汶川灾后重建的志愿者。服务期满后,她选择留在了汶川县水磨镇做一名专业社工。芦山地震发生后,她带领着汶川县启创社工服务队来到芦山县龙门乡。

通过一周的走访,向梅发现,相较于汶川大地震后居民的情绪反应,本次芦山地震后居民情绪相对稳定。在本次社区探访中,大部分居民心中会对比两次灾难,并认为“只要人还在,房子还是能再修起来的”。但也有个别学生或居民呈现出情绪支持需要,因他们或在地震中被砸伤脸,或因此受到惊吓。

其实,启创社工对汶川的服务始于2008年5月29日,几名广州启创社工服务中心的社工来到了汶川县水磨镇。从帐篷到板房,再到重建的八一小学,他们见证并且参与了灾后当地群众的心理重建整个过程。

为了更多了解学生的生活状态和需求,社工们徒步对水磨镇9个村的近60个家庭进行了家访。通过访谈及接触,社工们发现大多数学生在地震后或多或少出现了睡眠困难、食欲减退,对天黑、灰尘、下雨等自然现象过度警觉、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发呆等生理反应,也出现了对大人更依赖、易发怒等心理反应。

时任启创高级社工、也是第一批前往汶川灾区支援的王军芳认为,这是典型的创伤后压力失调综合症(PTSD)。

针对学生出现的这些生理和心理反应,启创社工一方面与学校的老师进行沟通,另一方面通过游戏、活动等方式,更好的帮助学生们从地震的创伤中复原,适应新的环境。经过4年多努力,水磨镇的大多数学生已能够适应重建的新校园生活,而启创也摸索出一套“学校—家庭—社区”联动的灾后综合服务模式。

“我们准备将这套模式的经验应用于这次芦山地震灾区的青少年中。建立在以学校为依托的服务据点,来辐射家庭,回应社区需要。”向梅说,通过对汶川水磨镇、北川陈家坝等几个灾区服务点的观察,这种联动服务模式能够有效地针对灾区特定人群的精神文化恢复重建发挥作用。

此外,启创还将探索新的服务模式,从目前学校附近的帐篷集中安置点为服务据点,重点将服务辐射至各村组,同时关注学校服务。

除启创外,在汶川服务的社工组织还有大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为了让专业社工在汶川扎根,汶川大同社工站开始培养本土社工。他们现有的10名社工中,一半是汶川本地人。赵文艳是汶川本地的羌族女孩,在她的影响下,男友欧阳海兵也从大城市来到汶川做起了社工。现在两人已是远近闻名的夫妻社工了。

“社工本土化增强了队伍的稳定性,而且发挥了熟悉本地文化的优势。”欧阳海兵说。

两家社工机构通过国家民政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中国扶贫基金会以及汶川县购买的社会工作服务项目,以社区活动和社区宣传及个案、小组服务,调动社区内的妇女、空巢老人、儿童青少年的参与,共同体验社区幸福感和归属感,协助社区居委会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和全民健康进社区活动。

“汶川县政府提供政策及资金支持,购买并监督服务;社工机构进驻学校及社区,直接提供服务;学校、社区提供场地及设备设施,并配备本校区及社区人员与社工协调服务开展。”

汶川县民政局局长陈劲斌介绍,目前汶川所实行的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模式,“在学校以发展‘友爱、互助、共进’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发展目标,逐步将社会工作这项新的服务方式加入到‘异地办班’学校,也是对少数民族同胞开展社会工作服务的一种新的尝试。”

■记者手记

平民英雄的专业和坚守令人尊敬

从汶川到芦山,相距178公里。从“5·12”汶川地震到“4·20”芦山地震,相隔1804天。

一次次大灾不断考验着中华民族。我们今天站在灾难面前,悲痛与哀伤在逐步淡化。

如何更加科学、理性、高效、有序的救援成了这次地震中反思的主题。人们也越来越意识到,专业化的救援团队,为高效有序的灾后救援提供了重要保证。

汶川救援队是一支训练有素的专业救援团队,他们从2008年的汶川地震开始,一直没有松懈过。从汶川到玉树,再到雅安芦山,这支团队涵盖了包括高山救援、废墟救援、水上救援和医疗救援四支小分队,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能够在短时间内集结完毕,迅速进入救援工作状态。

除了救援,比起汶川地震,此次专业的社工团队对灾区群众心理干预的服务更加快速和精准。在地震72小时后,汶川专业社工团队进入灾区进行心理评估和情绪支援,消除人们对灾难的恐惧以及对新环境的不适应。

在这次的芦山地震中,民间志愿者也表现得更加团结。每一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更难能可贵的是这种坚持的精神。许多志愿者放弃高薪工作,扎根灾区,长年默默奉献。相比于紧急救援阶段,这种灾后重建过程中长期的付出和坚守更令人敬佩。

如今的芦山、宝兴、天全等受灾较重的县,都已经逐步恢复生产和重建。学生复课,商人复业,农民复耕,到处一片有序的景象。参与救援的部队已经陆续撤出,志愿者和社工这些民间团队还在继续坚持,许多志愿者都曾在汶川地震后第一时间赶赴灾区,如今,他们又来到芦山灾区,做好了长期服务、帮助灾后重建家园的准备。

●南方日报记者 闫昆仑 杨大正 李秀婷 梁文悦 马喜生 发自汶川 芦山

总策划:张东明

总指挥:孙爱群 胡 键

统 筹:梅志清 郎国华 张翼飞

执 行:胡念飞 殷剑锋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更多手机互动

  • 山西晋中 1823***9224
    时间过得真快,自汶川地震发生已经5年了,当时的情景仍历历在目。
  • 浙江杭州 1506***8467
    沁雪: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我们中国人,我们一直都在,一直在一起。
  • 山东聊城 1350***9161
    满目疮痍,但每个人每秒钟却可以呼吸爱的空气~宝林镇的孩子们都还好吗?哥哥想你们了
  • 内蒙古包头 158****7305
    在地震等自然灾害面前,人类显得那样渺小,生命显得那样脆弱。也许只有当我们失去时才会明白
  • 上海 188****3130
    五周年之际,我为死者祈祷一份在天的安宁,对当年的救援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 广东佛山 139****6281
    灾后第三年,我去重庆出差。在打出租车的过程中,司机发现我来自佛山,他激动不已。
  • 甘肃兰州 138****5685
    祈祷生者的幸福生活,我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以前一直以为自己不幸福,以为自己拥有得太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