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从汶川到芦山
本报记者地震灾区见证救援进步
2008年5月17日,四川省绵阳市北川县县城,一位救援人员采用传统办法,仔细听废墟下是否有幸存者动静。
-本报记者李英挺
4月20日,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一场7.0级地震突袭而至。
2008年汶川地震、2010年玉树地震之后,13亿中国人心中再添剧痛。
同处龙门山断裂带上的汶川与芦山,地理距离不过85公里,却在短短5年时间先后经历了两场惨烈的地震。
灾难考验一个人的应变能力,也最能考验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和抗灾能力。作为海南日报记者,我参加了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芦山地震的抗灾救援现场采访,从汶川到芦山,近5年的时间,历经一次次的自然灾害后,我们成长了多少?
从汶川到芦山,我见证了“救人第一”的国家理念没有变,见证了举国动员的灾难应对没有变,见证了同心协力的守望相助没有变。
同时,我也见证了灾区抗震救灾、信息传播以及民间救援等方面的明显进步。和汶川地震相比,芦山地震的救援工作更加迅速、高效、有序,但还有诸多细节值得我们反省、改进……
救灾反应提速
历史,再一次定格四川: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北纬30.3度,东经103.0度;震源深度:13公里;震中距成都约100公里……
全国注目芦山,神州凝聚力量!
震后18分钟,成都军区成立抗震指挥部,出动2000人赶往芦山。20分钟后,武警四川总队1200人的救灾队伍开拔。乐山、绵阳等周边城市的消防支队也陆续向雅安进发。
震后58分钟,中国国家减灾委和民政部,已启动国家三级救灾响应。
10时30分左右,四川省第一支救援队伍到达震中,参与救援的军民开始和时间赛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