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全国网络媒体记者赴四川地震灾区看发展采访报道活动一行来到红原下哈拉玛村。实施定居计划后,当地小孩九年制教育入学率从原来的不到百分之四十提高到如今接近百分之百。
当记者来到安曲乡下哈拉玛村时,碰上了村民甲洛,说起现在的新生活,甲洛满脸都是笑容,甲洛一家以前住在牧场,几根木杆把牛毛织的帐篷撑起来就是一个家,因为要放牧,家里每年都要搬几次家,住在牛毛帐篷里夏天怕下雨,冬天又怕下雪,不但光线不好,湿气也很重,长期如此,全家人都得了不同程度的风湿病。2010年,甲洛一家搬进了定居房,住在宽敞明亮的新房里,全家再也不用担心日晒雨淋了。
据悉,实施牧民定居行动计划以来,红原县下哈拉玛村坚持“统一规划、整体打造”和“三打破、三提高”的总体要求,科学选址,整村搬迁,实现了家家有定居房。如何让定居下来的牧民群众安居乐业,使定居点成为牧民群众“留得住、可发展、能致富”的“安乐窝”成为了下哈拉玛村干部最棘手的问题。为此,下哈拉玛村“两委”因地制宜、对症下药,积极探索牧区社会管理模式,牧民群众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以前大家都在牧业点上,到村里办点事很不方便,有时候好不容易来一趟,却又找不到村干部。现在好了,到村里找干部,随时都有人在。”笔者刚一进下哈拉玛村口,村民们就如是对笔者说。为了方便群众,下哈拉玛村“两委”坚持把建立服务型班子作为社会管理体系建设的首要目标,努力延伸工作触角,把服务群众贯穿工作始终。打破按部就班的常规,制定了“大三职”村干部定期坐班为民办事制度,把“有人理事、照章办事”紧密联系起来,做到随时找得到人、办得成事。同时,要求“小三职”干部每月深入牧业点2次以上,每次走访5户以上群众,积极与群众交心谈心,每月收集1条以上的意见建议,并报告村“两委”主要负责人,经集体研究后妥善解决。对群众十分关心的农村低保、退牧还草等情况,坚持做到“亮”家底,把公开、公平、公正作为做好群众工作的底线,让群众互评互比,确保了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工作在“玻璃屋”中操作,在“阳光下”运行,实现了让上级党委、政府放心,让社会群众满意的目标。
该村“两委”坚持“开门开放搞管理、依靠群众搞管理”,深入群众、深入实际,了解群众生产生活困难,尽最大努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千方百计为群众办实事好事,积极搭建平台,引导群众参与村上工作。“看我们的村子干净漂亮,和城里差不多吧?这可是我们全体村民的功劳哦!”村民央金姐自豪地说,为做好村里的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工作,该村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环境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采取“一整治、二排查、三落实”工作机制,营造了全民参与环境治理的氛围,从根本上解决该村“脏乱差”的情况,根治了“五乱”现象,初步实现了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服务的目标。“群众最关心的是如何致富?由于下哈拉玛村地处省道209沿线,紧靠月亮湾村,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我们大力鼓励支持牧户兴办藏家乐、牧家乐、家庭风情旅馆和藏族手工艺品编织合作社,目前,有2户藏家乐能够提供旅游配套服务,有8户示范户发展乡村旅游,同时也带动了藏族手工艺品的生产和销售,有效地增加了群众的收入。这样,不仅调整了村里的产业结构,还解决了村民的就业问题,增加了群众收入。”该村党支部书记告诉笔者。
据下哈拉玛村牧民彭措扎西介绍,他家现在养了200多只牦牛,年收入在8万元左右,在村里属中上水平。自从建起了定居房,开通了水、电、路、电视、电话、天然气,生活非常方便,他说,自己对现在的生活非常满意,搬进定居点,终于有了家的感觉!
“村里还有活动室、农家书屋,定期组织村民开展学习交流、技能培训、文化娱乐、体育健身、普法教育、科普宣传活动,引导群众弘扬传统美德,破除陈规陋习,追求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村里还开展了星级文明户、好邻里的评比表彰活动,大大提高了村民素质。”该村老党员甲花说起村里的新气象很是高兴。如今的下哈拉玛村,群众安居乐业,一派幸福繁忙的景象。
来源:四川新闻网 编辑:潘青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