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碧红
中国日报网消息:进入新年以来,在绵竹城内剩余的两个最大板房安置点上,仍住在活动板房的群众开始了新一轮的大搬迁。绵竹市城市过渡板房安置点办公室副主任王勇表示,全市灾后搭建的65826套板房中,共有4万余套用于受灾群众居住,截至目前还剩近5000户住在板房内,90%的群众已迁离。
灾后绵竹,曾拥有灾区最大的“板房城”。群众搬离后,如何妥善利用和处理这批数量巨大的板房材料,成为考验绵竹的一道命题。有偿用于企业生产
“从去年3月开始,就逐渐出现了板房闲置的情况,但分布得十分零散。”王勇说,为了不浪费这些闲置的板房,根据国家相关政策,他们将部分板房调剂并有偿提供给当地受损严重的企业用于恢复生产,初步实现了板房的功能转换。按照每平方米10—20元的价格提供给企业有偿使用,这些钱全部专款专用,提供给群众搬家。据了解,截至目前,企业有偿使用板房收取的资金共计300余万元,已用于解决2000多户群众的搬家费用。
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群众返迁到永久性住房中,去年10月绵竹便出现了大量的板房闲置。为使板房功能最大化,所有可以继续使用的板房除一部分用于储备外,有的继续有偿提供给企业生产,有的则无偿提供给养殖大户发展畜牧业等。
王勇透露,由于搭建板房时占用了大量农田,复耕难度较大,板房拆除后,该片土地将被作为工业发展和城市建设及道路等用途。废旧板房须无害化处理
在大多数活动板房实现再次利用的同时,有部分板房则因损坏而无法再使用,只能做报废处理。“板房的夹心材料聚苯乙烯泡沫很难自然降解,一旦处理不当,将对环境造成较大污染。”中科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蒋毅介绍,塑料在加热过程中会产生大量VOCS(挥发性气体),VOCS中含有的苯是一种强致癌物。
如何对无法利用的废弃板房实施无害化处置?日前江苏省对口援建相关单位无偿向我省提供了一种新技术:某企业联合中科院等科研机构已成功研发出了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等有害成分的处理技术。“通过把苯气体以负压的方式收集在一起,经过-15度到10度之间的苯气容器冷却之后,再进行过滤和排放,就能确保排放达标,不危害人体健康。”该企业一位工作人员表示,活动板房泡沫材料经过处理后能转化为聚苯乙烯颗粒,可以制作橡胶鞋底、塑料袋等系列制品。
目前江苏省正将这项新技术免费在我省各灾区推广。该企业负责人表示,企业将在灾区各地进行板房无害化处理,所有设备都将免费提供。
[链接]
省建设厅一份统计显示,“5·12”地震发生后,我省建设灾民安置板房区3000余处、共建板房62.5万套。
为有效利用板房,解决板房拆除过程中可能造成的污染,省环保局出台了《地震灾区板房拆除环境保护及污染防治指南》,对板房的拆除提出了规范性要求。按照要求,板房拆除后将有三种“命运”:一是就地利用;二是异地利用及储备,根据灾区及全省需求,将活动板房拆除后异地搭建,用于灾后重建及其他生产、生活活动或作为物资储备;三是回收利用,对拆除损坏而导致无法整体利用的板房,拆解后的材料应分类回收利用。
来源:四川日报 编辑:肖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