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国日报

治理“公车私用”要抓铁有痕

2013-04-18 17:07:46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免费订阅30天China Daily双语新闻手机报:移动用户编辑短信CD至106580009009

清明时节,各地纷纷发出禁止公车祭扫的通知,江苏、安徽等地还有人因公车私用而被处分。新华社记者蹲点调查发现,虽有禁令严控,但不少地方依然有人开着公车“顶风作案”,甚至以更隐蔽的方式躲避公众监督的视线:用光盘、卡片遮挡号牌;车主假冒是司机,或者拿军队的牌子唬人。公车私用方式更趋灵活:把领导送来后车开走,需要时再来接;领导进去扫墓,驾驶员在陵园周边开车绕圈……

公车私用不仅用于祭扫,在一些景区、娱乐场所“车轮上的腐败”也时有发生。日前,人民日报记者在一些旅游景区、娱乐场所蹲点,随机拍摄200余辆“疑似公车”,经公安部门查证,属于国家机关、国有企业名下的车辆虽是少数,但记者依然捕捉到公车的身影。比如,3月30日,郑州市绿博园迎来了开封杞县供电局的一辆本田雅阁轿车,经初步调查认定报道车辆确属公车,为开封市杞县供电局党委书记用公车接送朋友,属公车私用。

公车私用,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也是百姓深恶痛绝的顽疾之一。中央“八项规定”、“六项禁令”明确规定,不准公车私用,可个别地方的公务人员依然有禁不止,以身试法。当前,“公车私用”有禁不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各地管理公车还缺乏切实有效的监督办法。清明期间,记者参与排查“公车私用”最直观的感受是,较之以前,这一现象确实有了很大程度的减少。但是在采访中,也发现一些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老问题:比如什么样的车是公车?仅靠外观难以辨别。缺乏明显公务标志,使公车识别的难度大为增加。即使被认定为公车,当事方仍可以寻求一定的开脱空间。像3月30日上午发现的某县政协办公室车辆,对方声称,他们是陪同市政协领导调研郑州绿博园“生态环境发展现状”。

当然公车私用屡禁不止,除了监督机制的缺失,与处罚偏轻、问责不力以及公车改革相对滞后也有很大关系。众所周知,公车改革面临的最大阻力来自公车使用者,让既得利益者放弃部分利益,确实比“触及灵魂还难”,靠个人觉悟和道德自律往往很难取得预期效果。那么既然是利益问题,最有效的治理办法就是靠利益博弈——用利益对抗利益,用监督削减利益。

公车私用说到底是腐败问题,凡利用公共权力谋取个人私利的行为,从本质上讲都是腐败行为。公车从“公用”到“私用”甚至演化成“私有”,实际上是公权力的私有化。一旦公权力“私有化”,便会衍生出牟取私利的冲动,就会借用公权力之名损害公共利益。因此,治理“车轮上的腐败”,就要实行“零容忍”,切实拿出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发现一起处理一起,不能“蜻蜓点水”,更不能“罚酒三杯”。当前治理公车私用,不少地方已经积累很好的经验,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现在需要做的,就是让公车更容易被识别,更容易被监督,降低群众监督、外部监督的难度,将公车的用途、行踪曝光于公众的视野之内,同时要进一步加大公车改革的力度,将不受制约的权力关进笼子里,让私用公车者无机可乘、无处遁形。孙勇

 
 
 

精彩热图

 
 

焦点图片

北京市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

重庆58岁老汉练习“缩骨功” 每天钻铁桶健身

北京新机场工程正式开工建设

探访中国首个维和女子步兵班

精彩热图

重庆动物园白虎兄妹首次亮相

2014年10张暖心的新闻图片

印尼火山口夜晚散发蓝色光芒

图片故事:重庆61岁老人的黑天鹅情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