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年前,阿姆斯特朗在遥远月球迈出人类一大步。时至今日,他那张泛黄的老照片还经历着一场戏剧性的“真假风波”。关于月球,探索或是争议,人类从未停止向它靠近。
那么这一回,是时候轮到你屏住呼吸了。带着嫦娥奔月的美丽愿景,透过现代化的通讯设备,我们和月球之间的距离从未如此之近。
在“嫦娥三号”发射前夕,本报专访了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二院研究员杨宇光,为我们讲述这台月球探测器神奇而有趣的秘密。
残酷月球“生存攻略”
从“嫦娥一号”到“嫦娥二号”,镶嵌在浩瀚宇宙中的月球仍是可望而不可及,关于它的诸多谜题有待解开。“嫦娥三号”被委以重任,揭开这层神秘而又万众瞩目的面纱。
2008年,“嫦娥三号”计划正式启动。5年间,为了备战发射这一刻,它反复模拟、试验,因为月球的生存环境远比地球残酷。
“月球表面的温度条件比地面苛刻得多。在那里,低温和高温的范围达到零下175摄氏度到零上120摄氏度。”杨宇光说,由于月球自转周期为近一个月,月球上的一个夜晚就长达十几天。
长期以来,月球的巨大温差成为摆在全球“探月者”面前的一道难题。“嫦娥三号”携带的月球车“玉兔”号的各项地面试验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热真空试验——模拟月面环境和工作周期的各种“温度循环”。
对于人类所有月面探测器而言,热设计都是出行前的关键环节。如俄罗斯早年的月球车Lunokhod,就在月夜期间将帆板收拢起来保温。杨宇光认为,目前来看,使用同位素能源是深空低温环境下探测器的普遍配置,名声赫赫的“旅行者”一号、“好奇”号火星车等都在使用。
在月球,另一个严苛的条件就是空间辐射。在近地轨道附近,由于有地球磁场的保护,像空间站和神舟飞船这样的飞行器不会遭受太严重的辐射。但在远离地球磁场的月球表面,来自太阳和银河系的辐射中的高能粒子会给“嫦娥三号”的电子设备带来很多严重问题。“为了避免过度辐射,‘嫦娥三号’在硬件上进行了加固,从软件上也采取了各种冗余措施加以防范。”杨宇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