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国日报

新未来需要新模式——对话《第一财经日报》副总编辑杨燕青

2013-05-29 14:22:15 来源:四川日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免费订阅30天China Daily双语新闻手机报:移动用户编辑短信CD至106580009009

[人物名片]

杨燕青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现任《第一财经日报》副总编,曾任解放日报经济部主任记者,全程参与了第五届财富全球论坛的报道。

记者:我们注意到,14年前,在上海举办的第五届财富全球论坛的主题是“中国未来50年”,而如今在成都举办的财富全球论坛的主题是“中国的新未来”,从未来到新未来,你怎么看待这个主题的变化?新在哪里?

杨燕青:是的,我也注意到了这样的变化。在我看来,这种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新环境。上海财富全球论坛之后,经过10多年的发展,中国当前面临的发展环境和条件已经今非昔比。有利的条件是,基础设施进一步夯实,经济实力大大提升,整个社会更加开放多元,这些都是10多年前难以想象的。不利之处在于,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资源和环境的约束进一步增强,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此前改革开放的红利逐渐被消耗殆尽,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难以为继。

其次,是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新格局。从浦东开发开始,上海以及整个东部沿海地区经历了长达近20年的高速发展过程,但最近两年,东部经济发展的速度在减缓,相比之下,以四川为代表的西部地区却依然保持强势,从整体上看,东慢西快的格局正在形成。

第三,是新环境催生的新模式。前一个阶段,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出口和投资,而眼下,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传统的为世界生产的模式正在受到挑战,那种大批量、低适应度的模式已难以为继,而代之以一种“小批量、高度个性化”的新模式。

记者:在从传统到新型的过程中,四川应该注意些什么?或者说,从上海的发展历程来看,都有哪些值得四川借鉴的经验和教训?

杨燕青:第一,要特别重视为转型期做好准备。从世界范围来看,任何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经济推动力都存在一个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型的过程,而转型期往往是一个长期而痛苦的过程,整个社会都会受到很大的冲击和挑战,如果我们事先做好应对的准备,就可以将转型期对社会带来的冲击降到最低。

第二,要特别重视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目前已初露端倪,说到底,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革命,占领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制高点,才能拥有未来,否则,下一个十年,面对全新的竞争,我们可能是“手无寸铁”。

第三,要特别重视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的比例平衡。上海市是国有经济的重镇,目前,公有制经济占到全市GDP总量近5成,这个比例在全国都是比较高的,而国有经济的强项往往在制造业,相比之下,民营经济在整个经济体量中的占比较小,这种经济结构不足在于活力不够,未来,要更加注重民营经济的发展。

第四,要特别重视绿色发展。历史上,上海的环境也曾遭遇严重污染,这是非常深刻的教训,相比之下,西部地区环境承载力更低,修复更难,在这方面应该更加注意。(记者 梁现瑞 张彧希本版摄影 赵立荣)

 
 
 

精彩热图

 
 

焦点图片

60 幅震颤人心的摄影作品系列(一)

退休老人打造橡木版大众甲壳虫

中国制造“卡西罗拉”成为世界杯新宠

河南一农场近百名员工着红军装上班

精彩热图

重庆一小学师生穿睡衣上课 教室如家一般温馨

组图:神秘事件大盘点

印度诞生罕见双头女婴 “第二头颅”长在肚子上

广东雷州运河投6.85亿改造 雨季未到已经决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