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鲁迅先生将近90年前作出的判断,至今有效。
民魂,就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普通人的精气神。换言之,理想信念,不仅党员干部不可或缺,对全社会、每个人,都十分重要。
三年前,上海世博会期间,一位名叫陆士鄂的清末小说家被频频提起——他在那部并不出名的 “幻想小说”《新中国》里,做了一个梦:不仅100年后国人在上海办起一届“万国博览会”,届时“一座很大的铁桥,跨着黄浦,直筑到对岸浦东”,而且“租界全数收回,法庭律师皆为华人”……
精准的预言,生动的描述,令人惊叹。当年的梦,正是内忧外患中,国人心中不息的希望之火,表述千千万万,核心无外如斯: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而回溯既往,国人所圆的,何止这一个世博梦、自强梦。
时至今日,跨越了一个世纪的我们,在国力今非昔比、民生更上台阶、社会日益多元、格局更加复杂的今天,是否有共同的精气神,去追逐我们共同的中国梦?
今天的不少人,常常怀念改革开放刚刚起步的年代,那是一个“属于理想主义”的时代。人们尚未摆脱物质的清贫,却急不可待地先要做精神的强者。那是一个拥有梦想的时代。在改革开放的冲锋号下,无数追梦人,立志干一番大事业,为了自己的前程,也为了国家的希望、中华的振兴。
改革开放30多年,我们目睹着一个个梦想成为现实。中国人书写着“中国故事”,中国演绎着“中国奇迹”。经济日趋发达,物质开始丰裕,但随之而来的,也有隐隐的担忧:我们似乎太注重奔跑的过程,却有时淡忘出发的目的;我们不懈追求着物质生活的富足,却是否还记得理想的召唤?
有人甚至喟叹“理想已死”,这当然有些过虑。人们未必真的把“理想”抛在脑后,不再需要精神的慰藉。看看这些年多少人热衷于一碗碗“心灵鸡汤”,又有多少人虔诚地信神拜佛。尽管可以争论其合理与否,但无论如何,这表达了一种真实的渴望。
人们渴望精神的富足,人们更需要理想的感召。苏格拉底说,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而我们需要找到共同的思想基础,迈向共同的理想。
我们找到的这个共同的思想基础,正是中国梦。有人说,现实如果是硬件,理想的梦就是决定硬件内容的软件。梦是需要我们共同创造并信守的价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梦是理想,是信念,是希望,是民族之魂。
历经百年沧桑尘洗,我们这个民族,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正确道路,也拥有了得到普遍认同的理想之梦。我们的事业要前进,就需要我们继续高扬理想之旗,唯此,这个民族的伟大复兴,才会具有坚实的精神力量。
“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每个人都能有属于自己的中国梦,都能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中国梦。梦未必总是宏大叙事。即便微小,照样弥足珍贵。朴素的梦想,恰是推动社会持续发展的动力。中国梦,需要凝聚每一个人的力量,合成为中华民族“团结如一人”的归属感和进取心。
“必肯牺牲乃有为,必乐服务乃有用,必能团结乃有力。”在一个国家,每一个人都是聚成合力的因子,而不是无关紧要的散沙。中国人素来有一种“家国情怀”,古时士大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今日歌里犹唱“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国一体,恰是中国梦所寄托的深沉情感。“同心共筑中国梦”,正因其可以触动中华儿女的内心深处,唤起亿万人民的认同。
我们不应忘了马克思的誓言:“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事业,那么我们就不会被任何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中国梦,是“幸福梦”。没有人民幸福,发展就不算成功。无论对于一座城市,还是一个国家,每个人的幸福感、人的全面发展,应该超越速度、效益,成为评判我们发展成果的最高标准。中国梦,更是“奋斗梦”,没有接续奋斗,没有艰辛付出,梦想成真的那一天不可能轻松自然地来到。而这,尤其需要我们具有强大的精神动力和信念支撑。
我们不该妄自尊大,也无需妄自菲薄。向真、向善、向美,这是人类共同的理想。我们的梦与世界相通。梦想终究要照进现实,今天的我们,尤其要播撒梦的种子——让每一个人都拥有做梦的权利,让每一个人都肩负追梦的使命。
中国梦,是我们共同的梦想,更是我们共同的信念。而信念将给我们带来力量,奋斗的力量,创造的力量,持久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