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食葵种植势头强劲 |
金川区宁远堡镇天庆家园 (城中村) |
为了统筹推进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加快现代农业发展,金川区于2012年探索提出了促进农业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3331”模式(即最终让30%的农民进城务工,从事二、三产业;30%的农民经营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30%的农民经营暖棚圈舍养殖;10%的农民经营高标准节水农田)。
2012年,“3331”模式首批试点在宁远堡镇新华村三组、双湾镇营盘村一组实施,共有入股农户155户、497人,入股耕地面积968亩。项目实施后,新华村建成日光温室105座、恒温库20座、高标准节水农田294亩、暖棚圈舍6栋;营盘村建成日光温室27座、恒温库20座、高标准节水农田340亩、高标准牛舍8栋、羊舍6栋。试点村组农民分工分业分流的比例基本达到了“3331”模式初步设想的要求,其中经营日光温室的农户占38.6%,经营暖棚圈舍的农户占9.8%,进城务工或在项目区打工的农户占35%,经营高标准节水农田的农户占3.1%,其余13.5%的农户从事其他经营。2012年,试点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230元,比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9133元高出34%。
2013年,金川区继续扩大试点范围,在两镇各选取1个村组推行,分别实施了双湾镇许家沟设施农业区和宁远堡镇中西设施农业区建设项目。项目区计划修建日光温室及塑料大棚353座、蔬菜储藏配送中心1座、小型果蔬恒温库10座、净菜加工车间100平方米、庭院养殖圈舍70个、蓄水池2座、种植葡萄带53亩。
“3331”模式的探索实施,使金川区初步形成了农业大循环、产业中循环、人口小循环的现代循环农业发展格局,有效促进了全区土地流转及集约化经营,带动了特色种养业发展,提高了农业产业组织化程度,推动了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了农村环境治理,加快了农村产业升级和农民产业分工,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切实提高了农民收入。截至目前,全区流转土地总面积达6.24万亩,发展种养大户达200余户,成立经济合作组织达150多个。
构建现代农业循环体系
金川区在现代循环农业综合示范区的建设过程中,以现代循环农业为核心,以完善循环产业链条为抓手,采取政策激励、资金引导、地企共建等方式完善产业链条,构筑农业循环经济圈,全力打造金川区现代循环农业综合示范园。实现了资源利用循环化,开创了全区经济、社会、生态和谐发展的新局面。
金川区现代循环农业综合示范园,占地面积1万亩,计划投资1.4亿元,利用三年时间,规划建设生态林果、规模养殖、设施农业、收购加工、高标准农田、现代农林科技等六个功能区,是集设施农业、观光农业、节水农业、规模养殖、农副产品加工、农林科技示范为一体、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的现代循环农业示范基地。年可出栏肉羊6000只、肉牛1000头,年产鲜食葡萄3万公斤,年产食葵、玉米、辣椒、蔬菜等作物2万多吨,年均总收入6000万元,净利润可达2000万元。
发展生态农业产业,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园区全面推进标准化生产、产业化运作、信息化服务、科学化管理,形成以农作物生产为基础、养殖业为龙头、加工业为纽带的生态农业产业体系。搭建“养殖区—有机肥—高标准农田—秸秆—饲料加工厂—养殖区”循环产业链条,实现区域内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产业之间的农业大循环、产业内的中循环、企业内实现小循环的现代农业循环模式,达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还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发展规模化种植和养殖10万多亩,受益农户达5000多户。
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打造高标准农田区。园区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采取规划一片配套一片的政府投资方式,通过协调多个业务部门争取建设项目,逐步配套完善示范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通过实施食葵、玉米双垄沟播高效节水标准化示范基地和高标准露地蔬菜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园区建成高标准农田5000亩,并辐射推广至周边村组发展露地蔬菜等高效农作物。园区里养殖粪便和生产的有机肥由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利用,农作物秸秆再由养殖区进行青贮和饲料加工,实现了种养循环。
打造现代农林科技区,促进农民增收。园区以高新技术为支撑、实验示范推广为主线,采取招商引资的方式引进神农众和农林科技公司。该公司以示范推广新技术、发展观光农业为方向,修建5184㎡智能化育苗中心、5184㎡花卉智能化苗木培育中心、40座新型高标准日光温室、50座钢架塑料大棚,栽培300亩景观苗木、种植600亩露地蔬菜、建设农产品集中配送中心。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运营模式,达到产销一体化,实现“菜园子”到“餐桌子”的顺利联接。同时,示范带动农户发展瓜果、蔬菜产业2万亩以上,形成以农林科技园为核心的蔬菜基地,年可生产有机果蔬2万余吨,出圃优质苗木40多万株。通过引领示范和技能培训,进一步带动了周边农民科技应用水平和市场开拓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