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泰山站建站任务的内陆队队员昨日离开中山站,赴东南极伊丽莎白公主地开展泰山站的建设。为此《中国日报》记者就我国在南极地区新建科学考察站的意义和未来建站计划,专访了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主任曲探宙。
11月7日,我国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暨“雪龙号”科学考察船启程,前往南极执行年度考察任务。除了完成常规科学考察任务和后勤补给,还将完成我国南极第四个科考站 – 泰山站的主体建筑的建设,并在南极罗斯海地区新建科考站站址进行地质勘测工作。
曲探宙认为我国南极考察站的建设是为了实现今后更加有效安全地保障科学考察活动更广泛,更深入的开展。
他说我国作为极地科学考察队伍中的后来者,希望不断加深对南极的认识和了解,从而揭开全球气候与环境变化的规律和奥秘。
自1984年我国组织开展南极科考以来,先后建立了长城站、中山站和昆仑站三个南极科学考察站,逐步实现了我国极地科学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跨越式发展。
鉴于昆仑站建在南极内陆海拔4000米以上地区,距我国中山站直线距离超过1200 公里,在物资人员运输、科学考察、后勤补给和应对南极紧急状况等方面存在许多困难。
“所以我们在建昆仑站同时,计划就在昆仑站和中山站之间建立一个中继站,为南极内陆昆仑站考察队提供物资补给、紧急避险、 固定翼飞机与直升机备降等条件”。
新建南极泰山站,距昆仑站约715公里,距中山站约520公里,是一座夏季考察站,建成后一般使用时间为12月中旬至下一年度的3月上旬。按计划,泰山站的主体建筑将在2014年年初建成。
据我国第三十次南极考察队领队、首席科学家刘顺林介绍,即将建成的泰山站位于中山站与昆仑站之间的伊丽莎白公主地地区,海拔高度约2621米。建成之后不仅为我国昆仑站科学考察提供前沿支撑,还将兼顾南极格罗夫山地区考察的前方支撑。
根据设计,泰山站站区建筑总面积约在1000平方米,度夏期间最大容量在20人,其主体建筑外形与灯笼相似,窗户360度环绕,可以完成360度观察。主体建筑主要功能包括生活住宿、物资储备、科研观测和紧急医疗等。未来还将配套机场、车库、实验设备和其他紧急避难所。
曲探宙说泰山站将成为我国南极考察的一个重要枢纽站。
在实施泰山站建设的同时,我国另一个新的常年科学考察站的地质勘测工作也在稳步推进。这个常年站初步选址在南极罗斯海地区维多利亚地,届时这个新建站将与美国最大的麦克默多站,意大利和韩国等国家的考察站为邻。
曲探宙认为南极的科学考察离不开国际合作,资源共享和科学交流。
我国第30次南极考察队的256名队员中,还有2名泰国科学家参加考察。
随着我国探索南极的脚步加快,国务院已经批准建造一艘新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建成后将极大提升我国极地考察支撑能力。
(中国日报 王茜)
见报原文:China expands research bases in Antarctica